幼儿园科学教案风车转转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风车转转转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班上一位小朋友把买的风车带到了幼儿园,户外活动时这个能转起来的风车吸引了所有的孩子们。接着的几天里孩子们陆续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风车,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做的风车很容易就破损坏掉,“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成了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他们都要自己制作风车,并且还提议要进行风车比赛。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探索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简易风车,并体验制作的乐趣。
2、通过玩风车验证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搜集幼儿猜想做风车的材料: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风车的经验,并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根据风车的转动情况进行记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难点:探究发现不同纸张制作的风车是否可以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结合墙饰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小朋友们都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孩子们来到户外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让风车转动。玲玲高高举着自己制作的风车快速地跑着,她从操场这边跑到那边,已经跑了好几个来回,可她的风车却一点也不动。“你的风车怎么了?”我问道。她皱着眉撅着嘴说:“皱纹纸太软了,看它的风叶都折到后面去了,还怎么转呀。”魏晨天:“王老师,我的风车怎么也不会转呀?”他边跑边问。“为什么会这样?”我问。他停下来,气喘吁吁地望着风车说:“瓦楞纸太硬了。”“瓦楞纸还太沉了,跑得时候总会掉下来,你看我的不也没转吗?”和他选择一样纸的韩一凡说道。王冰莹说:“我的锡纸风车跑快时转得慢,我跑慢一点它就不转了。”高艾迪说:“手工纸做的风车转得可快了,我们换换,我试试你的。”汪倚峰说:“报纸有点薄,有点软,有时转,有时不转。”宗吴天:“挂历纸风车不硬、不软,不厚、不薄,转得特别快。”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6、活动延伸。
教师:在这些能转动的纸风车中哪个转得更好呢?下次我们再来比一比,好吗?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问题是孩子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本活动正是抓住了孩子们在玩风车的过程中提出“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这一问题生成的。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2、活动中的不足:
由于前期经验铺垫不够充分,有的幼儿因为对制作风车的方法不是很熟练,所以即使选择了适合做风车的纸张也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主要内容:
1、老师“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主动地学习。
2、创设了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氛围,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恰当把握时机,当老师知道有的幼儿想用皱纹纸做风车后,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等幼儿发现皱纹纸做的风车转不起来时,才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能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综合评析:
1、本活动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特征。活动生成源于幼儿在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材料也是根据幼儿猜想,提供了生活中常见而又熟悉的纸张,如报纸、挂历纸、锡纸……并使幼儿在户外游戏和玩中充分感知和探索,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
“风车转转转”活动中让幼儿自我猜想、自我验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究“什么纸张最适宜做风车”。活动游戏性、操作性强,体现了让幼儿在做中感受,做中学习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流畅,环节层层递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活动中记录方法新颖,采用实物(具体纸张)记录的方法,既具体形象,又缩短了幼儿记录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纸张的适宜性。
2、教育活动可以更开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让幼儿猜想哪一种纸张适合做风车,可以让幼儿猜想哪些纸张适合做风车,然后让幼儿制作多个风车,这样幼儿可以将几种纸张制作的风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伴比较)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答案。
活动目标:
1、了解风车的结构。
2、学会制作风车的步骤以及对折。
3、体验风车转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手工纸、剪刀、胶棒、图钉、带橡皮的铅笔
2、制作好的各种风车
活动过程:
导入:播放《大风车》音乐 教:小朋友们都听过这首歌曲,里面唱的是什么?
一、出示风车,分别观察外观
师做了几种漂亮的风车,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它们的外观分别都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制作这种稍微简单一点儿的风车,小朋友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让我们制作好的风车转起来吗?
教师演示两种方法,看看能不能让风车转起来。
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对,风车离不开风娃娃,因为用嘴吹会产生风所以风车可以转动。在室外只需要小朋友们迎着风跑起来就可以啦。
二、了解风车的结构
孩子们你们知道风车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吗?(风叶、轴、杆)我们用图钉代替轴、用铅笔代替杆。
三、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第一步:说出有四个角,两个角对折,另外两个角再对折,一定要压实。
第二步:沿着折线的痕迹用剪刀向中心剪去,注意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任意取出一个角,在上面涂上胶,然后向中心粘,隔一个粘一个。
第四步:用图钉将制作好的风车固定在铅笔的橡皮上,注意不要按的太紧。
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不要拿着图钉玩耍、不要把图钉拔出来。一会让我们一起出去体验风车转动的快乐吧!
小结:引导孩子说出制作风车的四个步骤
四、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
希望小朋友们回家之后可以跟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做!
教学反思:
我所设计的这次活动能适应大部分中班幼儿,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锻炼听口令走、跑交替的能力。
2.尝试四人之间合作游戏。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跳绳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没组两根跳绳。
2.将两根跳绳中间处交叉起来,搭成十字,放在地上。
3.组织幼儿各自站在一端。听到老师说“风来了”后,一起拿起跳绳的一端走起来,风车转动。“风变大了”,幼儿跑起来,风车快快的转起来。“风停了”,幼儿放下跳绳,蹲下不动。
4.活动可重复进行。
教学反思:
我所设计的这次活动能适应大部分小班幼儿,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幼儿选择合适的多种材料制作风车。
2、初步感受风车转动与风力大小及材料的关系,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设计意图:
最近,我们开展了有关风车的系列活动,在一次多媒体活动开展之后,在孩子们中引发出许多不同的疑问和意见:
"为什么风车要叫风车?…"、"风车为什么会转动?…"、"风车都是用纸做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解答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科常现象的兴趣,教师也初步尝试在整个活动中注入"Handson"教学的新理念。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开展子题一、子题二活动。
2、"大风车俱乐部"环境布置、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3、幼儿收集的多种材料、提供各种操作工具。
重、难点: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风车。
2、风车的固定与叶片的制作。
活动过程:
一、讲讲风车
1、以"大风车俱乐部"的形式导入活动。
2、教师扮演主持人"闵闵姐姐",引出今日话题:风车
3、主持人出示一辆风车:"你们认为要做成功一辆风车应该要什么条件呢?
4、小结:除了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条件,制作风车的材料也要注意,那用纸可以来制作风车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一辆风车呢?
5、主持人播放多媒体幻灯:今天闵闵姐姐带来了一辆很特别的风车,我们来看看这辆风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二、做做风车
1、今天请你们到大风车剧场来参加节目,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参加我们的巧手比赛,就是请你们用各种材料来做风车。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风车前仔细想想,这些材料中有哪些适合做风车?
2、幼儿选择材料之后,主持人请几位幼儿介绍一下,他们选择的材料和原因:为什么要选择这几种材料来制作风车?
3、主持人重点指导:风车车身与把杆的固定和风车叶片的制作。
三、评评风车
1、谁愿意把你制作的风车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呢?也可以把你特别的想法告诉大家。
2、主持人小结:其实在生活中风车不仅仅是让小朋友玩乐的玩具,还有很多风车有着自己特殊的用途,等待着小朋友们一起去发现、去寻找。
教学反思:
我所设计的这次活动能适应大部分中班幼儿,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剪、粘贴和钉的方法制作风车。
2. 在用自制的风车布置教室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风车的范样。
2.正方形的蜡光纸、筷子、安全图钉和剪刀等人手一份。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室玩转风车,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看看我在玩什么?你玩过吗?
(2)教师:风车转起来是什么样的?
2.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学习制作风车。
(1)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猜测风车的制作方法。
教师:风车是怎么做的呢?
看看需要哪些材料呢?
你觉得用这些材料怎样才能做成风车呢?
(2)引导幼儿看挂图,学习风车的制作方法。
教师:你能看懂图上的意思吗?
你觉得图上提示了我们什么?
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从什么位置开始剪?
安全图钉怎么钉?
钉在什么位置?
你还有什么困难?
3.幼儿尝试看图自制风车。
教师:在制作风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4.与幼儿一起用自制的风车布置教室,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我们用风车怎样布置教室呢?
反思:
课后,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对美术课各部分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而重点不够突出,在导入部分花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幼儿操作时间不够。第二:语言不简练,废话比较多,语言随意性很大。第三:活动设计重点不够突出,结构不完整。在幼儿制作完后,应对幼儿的作品要作一些简要的点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小小风车转得快
设计意图:
1、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速度有关。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风扇、扇子、等。
活动过程及方法:
1、发现小风车转动的原因,做个小风车玩一玩。
2、试试怎样让风车转的快。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
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二)做一做
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
方法略
(三)玩一玩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四)比一比
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五)想一想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设计意图:
1、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速度有关。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 知道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 风扇、扇子、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 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2、做一做 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方法。
3、玩一玩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4、比一比 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5、想一想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的时候带领孩子玩自己制作的风车。
活动反思:
活动游戏性、操作性强,体现了让幼儿在做中感受,做中学习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流畅,环节层层递进,教师的提问启发性强。活动中记录方法新颖,采用实物(具体纸张)记录的方法,既具体形象,又缩短了幼儿记录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纸张的适宜性。
活动可以更开放一些,如不一定非得让幼儿猜想哪一种纸张适合做风车,可以让幼儿猜想哪些纸张适合做风车,然后让幼儿制作多个风车,这样幼儿可以将几种纸张制作的风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伴比较)从而得出更科学的答案。
设计意图:
呼啦圈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型轻器械,玩法多样,利用呼啦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能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活动目标:
1.探索呼啦圈的各种玩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萌发合作意识。
2.练习双脚跳。
3.学会一物多玩,体验玩圈的乐趣。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6.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7.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练习双脚跳。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萌发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玩过圈,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玩圈经验。
物质准备:
1.呼啦圈若干、辅助材料若干。
2.音乐《甩葱歌》、音乐《身体妙妙秒》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身体妙妙秒》)。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个新朋友,但是在认识她之前啊,她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大家先一起活动一下小手和小脚,做做热身运动,请我们的助教老师放音乐,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二、导入
(一)教师拿出呼啦圈,像小朋友介绍。
(二)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的各种不同的玩法,体验创造性玩呼啦圈的乐趣。
1.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的玩法。
教师:“好了,小朋友们,刚刚我们认识了呼啦圈,现在你们一起动脑筋想一想呼啦圈有多少种玩法,注意不要伤害到自己和好朋友哦。”(幼儿分散玩呼啦圈,自由探索呼啦圈的各种玩法,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并尝试多种玩法)
2.幼儿相互展示,互相交流。
教师:“大家都找到了很多种玩法,那有没有谁愿意来跟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玩儿的啊?”
3.幼儿再次探索呼啦圈的不同玩法。
三、游戏环节
(一)游戏“我们都是小袋鼠”教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呼啦圈玩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我们都是小袋鼠“,老师扮演袋鼠妈妈,你们扮演小袋鼠,袋鼠妈妈要带领小袋鼠一起回家。”(教师引导幼儿回答袋鼠是怎么跳得,并提醒幼儿跳的时候要双脚并拢,蹬地要有力,落地的时候也是两脚着地,并且要轻轻的落地;注意圈的摆放可以交叉,教师可以带领小朋友跳过去,跑回来,然后继续跳过去,又跑回来,如此反复,可以锻炼幼儿双脚跳的能力。)
(二)游戏“大鱼捉小鱼”1.放音乐,师幼共同游戏。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玩了”我们都是小袋鼠“这个游戏,大家都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大鱼捉小鱼“。”(游戏规则:教师用呼啦圈做小鱼的家,教师扮演大鱼,幼儿扮演小鱼在池塘里游(自由游动)。当听到“大鱼来了”,大鱼开始追逐没有在家(呼啦圈)中的小鱼,小鱼要及时跳进自己的家(呼啦圈)中躲避。没有及时跳进自己家中躲避的小鱼,如果被大鱼捉住就停止玩游戏一次,没被捉住的小鱼可以继续游戏。)
2.小朋友独立游戏(教师可让小朋友扮演成大鱼,然后继续游戏)。
四、放松活动
(一)引导幼儿收拾摆放好呼啦圈。
(二)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做放松动作。
五、延伸活动
幼儿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继续探索呼啦圈的不同玩法。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材分析:
洗衣机记家庭中常用的电器。洗衣机转动的滚筒也是幼儿乐于探究的秘密。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围绕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进行艺术表现,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身体动作,随音乐有节奏地进行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洗衣机的工作程序,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
2.感知乐曲,能与同伴合作表现洗衣机的工作。
3.感受韵律活动的有趣和快乐。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提前在家中观察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
2.“幼儿学习材料”——《生活中的发现》,《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一、通过回忆和阅读图书帮助幼儿了解洗衣机的工作程序,引出活动内容。
1.提问:妈妈是用什么家用电器来洗衣服的?你看到洗衣机是怎么工作的?
2.请幼儿自主阅读《生活中的发现》第 7 页,进一步了解洗衣机工作的步骤和过程。
三、引导幼儿学习律动“洗衣机”,创编身体动作随音乐有节奏地进行表演。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感受音乐旋律。
请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洗衣机工作的过程。
2.教师哼唱旋律,幼儿创编身体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
提问:放衣服的时候用什么动作?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是怎么转的?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慢慢地转圈。)甩干的时候又是怎样转的呢?(快快地转,跑 起来。)
3.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幼儿用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
三、师幼共同玩“洗衣机”游戏,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1.引导幼儿讨论:这么多人,可以怎么变成洗衣机呢?启发幼儿手牵手围圆圈变成洗衣机。
2.师幼共同游戏:幼儿手拉手围圆圈扮演大洗衣机,教师扮演脏衣服站在圈中,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样子,帮助幼儿拓展动作经验。
提问:脏衣服在洗衣机里做了哪些动作?(引导幼儿学一学。)
3.请几个幼儿扮演脏衣服,引导幼儿愉快地合作玩游戏。
4.教师扮演晾衣架,鼓励幼儿创编晾衣服的动作
【教材分析】
转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应用很广泛。幼儿对会转的物体很感兴趣,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但是,幼儿让物体转动的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关于力的大小与物体转动之间关系的经验。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想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在操作中发现转动与“力”的关系,寻找生活中会转动的物体,引导幼儿体验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成功感,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及用力大小与物体转动的关系。
2.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于动手动脑,探索物体的转动,善于发现生活中有关转动的有趣现象。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转动的现象,将幼儿搜集的生活中转动现象的 图片展示在交流区。
2.师幼共同搜集的可转动的物体(筷子、纸盘、光盘、易拉罐、塑料瓶、大小不一的套圈或各种环形胶带、串珠),30~50cm 的绳子,硬币每个幼儿 1 枚, 记录表,水彩笔。
3.介绍生活中的转动现象的视频(洗衣机在洗衣、微波炉在煲饭、电风扇在吹风、建筑工地的搅拌机在搅拌、和面机在和面等),“幼儿学习材料”——《身 边的科学》,《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12。
【活动建议】
1、玩一玩、转一转,探索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
(1)为每组幼儿提供筷子、纸盘、光盘、易拉罐等材料,请每个幼儿从中选择一件,想办法让它转起来。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将方法记录在表格“我的方法” 一列。
(2)请幼儿对照记录表介绍并演示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让物体转起来?
小结:物体的转动和“力”有关,可以用“拧”、“拨”、“摇”等方法让物体转起来。
(3)引导幼儿观察物体转动时的运动轨迹,并用简单的符号和线条记录在表格“我的发现” 一列。
小结:物体转动时运动路线呈圆形,物体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
(4)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两个物体组合转动的方法。如:用绳将串珠串 起来,摇动绳子, 串珠会围绕绳子转动;将模子穿在光盘中间的圆孔中,转动筷子, 光盘会围绕筷子转动; 将套圈套在瓶子上,转动瓶子,套圈会围绕瓶子转动……
2.鼓励幼儿探究让硬币转起来的方法,了解用力大小与物体转动的关系。
提问:你用什么办法让硬币转起来?怎样让硬币转的时间更长?为什么有的 硬币转的时间长,有的转的时间短?
小结:同一个物体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物体转的时间就长;用力小, 物体转的时间就短。
3.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的作用。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生活中会转动的物品及其用途。
(2)请幼儿阅读《身边的科学》第 8—9 页,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活动名称:《转起来》
设计意图: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科学现象感兴趣,中班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对户外一些小器械的转动产生兴趣,我将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但又难以理解的“转动”科学概念融入到活动中,激发幼儿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尝试和探索使不同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够用完整地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3.感知转动现象,体验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见过生活中一些简单的转动现象。
物质准备:
1.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盘子、积木、废旧光盘、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雨伞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带孔的插塑玩具、光盘、各类绳子、纸杯、筷子等材料分成四组,四只盛有水的透明水杯,水中放上小亮片。
3.轻音乐。
重难点:感知转动现象,探索使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能用较完整地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大风吹
二、基础部分:
1.一次探索活动,尝试使单个物体转动起来。
教师讲解活动规则:共同认识材料,选择喜欢的材料去探索,音乐响起,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将材料放回原位,回到原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教师适时提醒幼儿去尝试多种材料,注意引导幼儿用完整地语言说出自己用什么动作或方法让什么材料转了起来。
3.交流与分享。
请2-3名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
教师与幼儿一起小结使各种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拧、跑、吹、甩、转、搓等)。
4.二次探索活动,探索两个物体一起转动的方法。
请一名幼儿示范让两种材料一起转动的玩法。
教师讲解活动规则。、
5.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6.交流与分享。
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方法。
三、结束部分:
结合图片,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生活中的转动现象,激发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技,为幼儿的成长,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幼儿能想出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物体转动的现象,并体验成功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各种球、硬币、积木、瓶盖、陀螺、熟鸡蛋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转动的含义。
活动难点:怎样让物体转起来。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鸡蛋会转动。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出示熟鸡蛋。
2、教师:“谁有好办法能让它站起来,还不打破?”
幼儿尝试自己的各种想法。
3、教师将鸡蛋立起来,用手转动它,鸡蛋转动着站立起来。
4、教师:“鸡蛋是怎么站起来的?”“它在怎么动?”
幼儿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次尝试。
5、师小结:什么叫转动?转动就是绕着圈动,围绕着中心运动。
二:幼儿通过尝试体会转动的含义。
1、教师出示皮球,请个别幼儿上来让大皮球转动起来,并说说你是怎样让皮球转起来的。
2、请小朋友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东西让他们转起来,并想想你是怎样让它们转动起来的?
3、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提问幼儿:
(1)谁让硬币转动起来了?拿硬币的幼儿都来表演一下,成功的讲出方法,不成功的讲讲失败的原因。
(2)以此类推,让同样拿积木、陀螺、瓶盖的幼儿各自讲讲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失败原因,以便让幼儿互相吸取经验。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要想让物体转动起来,就要先那好它,在给它一个力,转动时手腕要灵活,用力均匀,力气小了,它不转或转的时间短,力气太大会转不起来。
6、幼儿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请幼儿将每一类物品都尝试着转一转。
三: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
四:户外寻找物体转动的现象。
五:玩风车、陀螺、转椅等,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一节中班的科学活动,孩子们的这个年龄特点对什么都好奇,因此我选择“转动”这个话题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在提供的材料中也是孩子们熟悉的物体,但“转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太好理解,于是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让鸡蛋转起来的情景,给孩子提起兴趣。通过活动孩子虽然理解了“转动的含义”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有失败。但失败过后有总结,再有尝试,最后,教师给出相对准确的答案,孩子再去尝试,这样孩子们终于有了收获,理解了“转动”的真正含义,教师的目标也达到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动手的,虽然有的孩子总是失败,但却不甘心,一次次的再尝试,老师给了孩子以鼓励和信心,孩子没有放弃,终于学习成功,有了成功感,有了快乐,这节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活动设计】
《纲要》对于科学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我们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后,顿时对齿轮的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齿轮为什么会转”这个话题,他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说法。但齿轮并不是随便就能触手可及,也并不是随处直观可见的。在现实生活动中,孩子们只是知道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对齿轮为什么会这样动,他们是无法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
于是我将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齿轮”作为这节教学活动的素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创设及利用Algodoo软件,让幼儿对齿轮的转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时发生的变化。
2、乐于探究,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用:PPT一套、记录表、实验软件一套、触摸式电视机。
幼儿操作用:建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问题——激发幼儿对齿轮的兴趣。
1、出示机器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观看机器人画画的视频。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吗?
小结: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变化——引导幼儿发现与比较齿轮转动的变化。
1、教师展示多媒体教具,并记录。
重点提问:这里几组齿轮?他们都一样吗?
小结:
(1)第一组是2个大小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
(2)第二组是2个一样大小的齿轮,中间还有一个小齿轮,他们3个齿轮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组齿轮的的大小都不一样。
2、幼儿操作多媒体教具,分别验证3组齿轮转动的变化。
重点提问:这3组齿轮转起来会怎么样呢?
小结:
(1)原来2个相同大小的齿轮转得一样快,但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
(2)小齿轮带着大齿轮转动,2个大齿轮转动的方向一样。
(3)三个大小不一样的齿轮碰在一起,小齿轮转的快,大齿轮转的慢。
三、探索构建,实物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齿轮的变化。
1、幼儿尝试搭建,教师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作品,解决齿轮搭建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游戏中,利用齿轮搭建不同的机器人。
活动反思:
优点:
1、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维持幼儿的兴趣。
(1)软件上的调整
利用新颖的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节来取代原有的多媒体软件,通过Algodoo软件及触摸式电视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体验齿轮转动的变化及直观触碰的乐趣,使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积累有关齿轮转动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时利用Algodoo软件在齿轮上加了追踪器,帮助幼儿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一些有关齿轮转动的小秘密,为后面实物操作验证环节积累了相关经验。
(2)课件上的调整
原本是由时钟引出齿轮,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时钟似懂非懂,由时钟的原理展开活动对孩子的理解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时钟中的齿轮”调整为“机器人中的齿轮。”机器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机械物,所以我从电影《雨果》中,截取了齿轮带动手臂写字的视频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3)材料上的调整
原本为了与第一环节的“时钟”相呼应,设想将“猫头鹰”改为“时钟”,但根据幼儿平时在电子书包游戏中,对于“时钟”这一齿轮游戏的兴趣并不高,且考虑到要让幼儿在理解齿轮“咬合”的情况下脱离图纸搭建,有些难度。故将“时钟引出齿轮”调整为“机器人引出齿轮”,将最后搭建“猫头鹰的眼睛”调整为搭建“机器人的眼睛”。
由于此活动主要围绕“齿轮”,故在设计最后搭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将机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动中主要就围绕齿轮展开操作。若机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儿进行搭建,可能活动效果会更好,幼儿也会更有兴趣。
(4)幼儿良好科学操作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平时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养成“用什么、拿什么”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由于小零件比较多,一开始教师将提供给每组幼儿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会用错零件,将别人的零件用完,导致他人无法完成搭建。故教师将材料按照每位幼儿的需要分入一个框中,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框中去寻找搭建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于幼儿的自我创造。
2、目标的定位。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与触摸式电视机及Algodoo软件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成功的发现了齿轮转动的秘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3、注重活动的科学性。
(1)语言的科学性
此类科学活动非常考验教师的科学素养,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以确保传递给幼儿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如何把科学知识变成容易被幼儿接纳的是教师设计活动时重点思考的方面,如:对于机器人会动的原理最终确定为“原来上了发条,机器人里碰在一起的齿轮转动,带动了机器人的手写字。”又如:对于三组齿轮转动时的变化进行小结时的用词等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
(2)教师的回应。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说的机会,并对于说的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表达,可以维持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加幼儿信心。
不足和建议:
1、活动的科学素养性有待提高。
幼儿实物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科探性还不够强。若将活动过程做以下调整: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利用软件,引出问题——实物操作,验证问题——欣赏视频,拓展经验。由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展开探索,更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研究的积极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学活动的目标。整个活动也会更有趣,更能体现孩子们的自主发现。
2、教师的回应有待加强。
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应抓住重点,如:教师提问“机器人为什么会动呢?”幼:“因为有齿轮在动,还要上发条。”此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同时,可以赞扬幼儿说到了2个点“齿轮、发条。”当在幼儿说到“齿轮碰在一起在动”时,教师可抓住重点及时引出科学性的词——“咬合”,让幼儿对齿轮的了解更具有科学性。
材料:
1.同样大小、材质的长方形彩纸若干,其中部分彩纸上可画上短线(参照“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的想象》第 12 页第 2 步);彩笔、剪刀等工具。
2.“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的想象》。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按剪、折、卷的方法制作科学小玩具,感受小玩具下落旋转时的乐趣,尝试发现快速旋转的秘密。
2.请幼儿取画有短线的彩纸,根据《我的想象》第 12 页的步骤进行操作。提醒幼儿沿线剪的时候不要剪断 3 条线,要保留一定的空隙;最后一步制作“翅膀”时,要将剪开的两部分用笔按照相反的方向折卷。引导幼儿发现纸张落下时转动的现象。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陀螺转转转”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活动反思: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本节课是培养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首先使幼儿的初步探究,在初比拼中幼儿发现问题,对陀螺进行改进。再进行超越自我,幼儿在改进的基础之上能够超出自己的成绩,甚至刷新班级的记录,这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同时幼儿能够在玩中去反思是什么原因促使陀螺旋转地时间长短不一,以促使幼儿对于本节课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尝试探究的欲望,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因素上,而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于修改,制作与玩,这样就违背了本节课教学的初衷,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产生差距的原因,教师应在进行教学前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要对于课堂中所生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以便于幼儿能够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明确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有圆盘的大小,圆盘的高低,轴的粗细以及尖圆等。而不是只专注于陀螺的制作,漫无目的的修改。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本文来源:大,考;吧幼师.网”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木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物体的趣味性。
2.知道圆形物体可以转动。
3.能用语言描述圆形物体的特征。
重、难点
重点:知道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
难点:能描述圆形物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课件《车轮转转转》。
2.圆形物品若干(和幼儿人数相等)分别放到两个筐里。
3.方形物品一个。
4.《找圆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滚滚玩玩,初步感知圆形。
出示圆形物品,幼儿玩一玩,尝试滚动。
1.指导语:看看,宿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啦?想知道吗?哇,好多好玩的玩具(出示圆形玩具)。想不想玩?好,请大家来拿玩具,试试可以怎么玩?我看谁的玩法最多。(让幼儿自由探索玩)
2.提问: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刚才是怎么玩的?(滚着玩的)
小结:噢,原来可以在地下滚动着玩(教师示范)。(banzhuren)来,孩子们,试试你们的玩具,看看能不能在地下滚着玩。来,拿到手里看看能滚动吗?
3.出示方形物品,了解方形物品和圆形物品的区别。
指导语:快看快看,宿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玩具,谁来试一下,它能不能滚动起来?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不能滚动)刚才的玩具能滚动起来,为什么这个玩具滚不起来呢?
小结:因为这个玩具是圆圆的,没有角,可以滚动;这个玩具是方方的,有角,不可以滚动。
噢!孩子们听,是谁的声音?(熊妈妈的声音:快来帮帮我呀!)原来是熊妈妈呀!(出示熊妈妈图片)熊妈妈到底怎么了,我们来看看。
二、讲述故事,感知圆形。
1.演示课件。
提问;车子为什么转不起来?(轮子是方形的)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有角)
小结:轮子是方形的,有角,所以不能转动。
师: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帮他想想办法。咱们让熊爸爸帮着换个轮子吧!来,咱们一起喊出熊爸爸吧!“熊爸爸快快来,熊爸爸快快来,快快帮我们换轮子。”
2.继续故事。
小结:刚开始车轮是方形的,有角,所以转不起来。后来换成圆形轮子,圆圆的,没有角,所以就转起来了。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一开始为什么走不动,后来又为什么走动了呢?
4.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滚动的物体?(请两到三名幼儿回答)
三、游戏“分类”,进一步感知圆形物体特征。
指导语:熊爸爸熊妈妈邀请咱们班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你们想不想去?好,那我们要给熊爸爸和熊妈妈准备一份礼物。现在请小朋友们从筐子里挑一件圆形的,可以滚动的玩具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来,拿着你们的礼物来宿老师这里排队了,拿出你们的圆形的、会滚动的礼物,让我看看。哇,你们好厉害,都找对了。好了,孩子们,跟客人老师再见吧!我们要出发喽!
活动反思:
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活动目标
1.探究让自己身体转起来的不同动作,锻炼身体平衡。
2.乐于与同伴一起完成网关任务,愿意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3.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6.喜爱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7.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重难点
重点:寻找旋转时保持身体平衡的窍门。
难点:乐于坚持与敢于挑战。
活动准备
1.体操表演视频。
2.音乐CD(乐曲《单簧管波尔卡)
活动过程
(一)身体部位转呀转。(第一环节设计意图:采用闯关的情境开展活动,可以充分唤起大班幼儿的好胜心理,增强活动的积极性。听音乐转动身体各位,调动幼儿的情绪,活动身各部位,为下一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1.提出任务,引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大家玩“身体转呀转”的游戏,一共有三个,一个幼比一个难,要请你们来关,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2.听口令转动身体部位。
(1)先想一想,身体哪些部位可以转动,然后做一做!(幼儿自由地转动身体各部位。提醒幼儿转动的时候要控制身体的平衡,以防晕倒。)
(2)我来说身体部位,请你转动起来,比比谁的反应快。(播放音乐,教师说指令,幼儿按照指令转动身体各部位。)
(二)身体转呀转。(第二环节设计意图:第二个游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其中又分几个小环节从探究自转时保持平衡的小窍门,到探究自转的不同动作,再到边自转边行进,逐层推进,难度递增。既增加了运动量,也为下一个活动莫定基础。)
1.探索双手如何帮助身体自转。
(1)第一个闯关任务,请你让自己整个身体转起来。我们要来比比,看谁转的时间长。请你设计好双手的动作让身体转起来吧!(播放音乐,比赛自转一次。)
(2)怎样的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呢?(幼儿讨论之后,教师小结:转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开双臂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探索双脚如何帮助身体自转。
(1)双脚做什么动作身体转起来会更稳?(个别幼儿示范,集体探索。)
3.教师小结:双脚尽量不要离地,双脚不要分得太开,也会使身体转时平稳一些。幼儿再次学习正确的自传动作。
4.尝试更多好玩的旋转动作
(1)还有什么动作能让身体转起来?(个别幼儿上前示范创意旋转动作)
(三)移动转呀转(第三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放松腿部肌肉,使儿紧张的情结及身体得以解。同时可拓展儿的知识面,调动他们续练习的感望,敢于尝试快旋转。)
1.观看视频,调整休息。
(1)这是艺术体操奥运冠军卡纳耶娃的表演,等会看到她做旋转动作时我们为她拍手!
2.边移动边旋转。
(1)第二个闯关任务,请你选择一个自已能做的旋转动作,从场地的这边开始,一直转到场地那边。要求用最快的速度转(幼儿选好自己喜欢的动作,一个接一个转。转的时候控制好自己,以防晕倒。)
(2)快速转的感觉怎么样?
(四)大家一起转呀转。(第四环节设计意图:集体合作转的难点以身体面朝中心,双脚学螃蟹走会更平稳。同时要让幼儿感受到双手一定要用力抓紧,要互相协调速度借助“转伞”的情境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将情绪推向高潮,进一步体验转的乐趣。)
1.幼儿拉圈,教师站中间,尝试旋转起来。
(1)第三关,是大家手拉手国成大圈一起转。(尝试转圈,纠正幼儿的不当动作,继续练习集体拉圈转。)
2.幼儿拉圈听教师指令,做收伞、转伞动作。提醒幼儿在游戏中保持距离,以防相撞。
3.小结:“伞”没有破,这第三关,你们也闯关成功!还有一些运动项目、舞蹈、戏剧也会有高难度转的动作,请你收集照片或视频带到幼儿园分享。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以运动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球操的录像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球儿转转转》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欣赏球操,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的篮子: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儿: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幼儿:硬币、圆形卡片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教师:请将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的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的篮子里。
教师小结:只朝着一个方向滚动的是圆形。
3、看一看,说一说让幼儿说出: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从每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并且能向每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请幼儿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5、请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玩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6、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玩法。
教学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 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3.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活动流程
一、通过操作使幼儿了解圆形和球体的不同
1.玩一玩,分一分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片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我发现圆形卡片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放在红色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我发现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硬币、圆形卡片只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篮子里。
小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圆形,能到处滚动的是不是圆形呢?为什么?
3.看一看,说一说
师: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硬币和圆形卡片从正面看是圆的,从侧面看是扁的;皮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小结: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而且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程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二、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体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多种玩法,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3.师幼共同小结球体的特性(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三、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多种玩法
小结与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目标:
1.探索用废旧水彩笔和光盘组装陀螺的方法。
2.初步感知光盘离地面的高低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和成就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1.废旧水彩笔、废旧光盘。
2.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
玩法说明:
将水彩笔从光盘中间的孔穿过并卡紧,制成陀螺。用手转动水彩笔,带动陀螺旋转。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用提问“你能用一支笔和一张光盘组装出一个陀螺吗”引发幼儿探索。
2.观察幼儿用怎样的方法组装陀螺。如,有的幼儿将水彩笔插入光盘中间的孔,利用水彩笔上粗下细的特点将光盘卡在笔尾较粗的部位;有的幼儿打开笔帽后将笔插入光盘孔,将光盘卡在笔头和笔帽之间。若有的幼儿不会组装,可引导其观察学习同伴的方法。
3.观察幼儿转陀螺的方法是笔尾朝下转还是笔头朝下转,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逐渐发现在两种转法中光盘离地面的高度不同,感知其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若光盘的位置较低,则陀螺旋转较稳定)。
4.鼓励幼儿绘制花纹装饰陀螺,并观察陀螺旋转时呈现出的效果,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5.鼓励幼儿表述自己在做陀螺、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管子玩具、雪花片等)自制陀螺,活动可以一直延续至大班阶段,幼儿可以先画设计图,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实现想法。随着材料的丰富和难度的增加,幼儿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获得更多的经验。
教学反思: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本节课是培养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首先使幼儿的初步探究,在初比拼中幼儿发现问题,对陀螺进行改进。再进行超越自我,幼儿在改进的基础之上能够超出自己的成绩,甚至刷新班级的记录,这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同时幼儿能够在玩中去反思是什么原因促使陀螺旋转地时间长短不一,以促使幼儿对于本节课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尝试探究的欲望,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因素上,而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于修改,制作与玩,这样就违背了本节课教学的初衷,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产生差距的原因,教师应在进行教学前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要对于课堂中所生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以便于幼儿能够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明确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有圆盘的大小,圆盘的高低,轴的粗细以及尖圆等。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木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屈,老师.教,案,网"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大班小铃响叮当教案反思1、大班小铃响叮当教案反思 目标: 1、练习原地纵跳触物。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
幼儿园体育游戏会变的小轮胎教案反思1、幼儿园体育游戏会变的小轮胎教案反思 使用材料:废旧小轮胎、小木棍、铁丝等 适合班级:(中、大班) 6种玩法:举重、挑担、开汽车、穿山林、捉害虫、小兵等。 活动目标: 1、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小小运动员
大班数学大嘴巴的游戏教案1、大班数学大嘴巴的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 以“大嘴巴”兄弟来跟我们做游戏为引子来导入。 (1)出示7和5两个数字,请小朋友比大小。 (2)请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
科学教案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1、科学教案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活动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
幼儿园舞蹈表演蚂蚁搬豆1、幼儿园舞蹈表演蚂蚁搬豆 幼儿园舞蹈表演《蚂蚁搬豆》 舞蹈表演《蚂蚁搬豆》 一只蚂蚁在洞口 (左手叉腰,右手食指伸出指对面) 看见一粒豆 (手臂两边从头顶到两侧划圆,比喻豆子非常大) 用力搬
哭泣的树桩1、哭泣的树桩 哭泣的树桩(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一棵大树的图片,让孩子们在“假定”联想设问的教学情景中,激发思维想象,认识和运用线条,进行情景创意绘画的训练。 2、树立和培养幼儿爱
大班重阳节教案反思1、大班重阳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诵儿歌,知道重阳节是老人节 2、 关心爷爷奶奶,产生为爷爷奶奶过节的愿望 3、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 体验
大班母亲节教案家长开放日教案反思1、大班母亲节教案家长开放日教案反思 5月5日下午,为了迎接母亲节的到来,我们中班组进行了请妈妈来参加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为了迎接这次开放日,早在一个星期前,我们同组的老师就已经开始讨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