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评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学生: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教法: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学法: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教法及学法,来帮助孩子完成以上学习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
(出示以下生字词)让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烧着了 睡觉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
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
2、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
1、学习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
2、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汇报朗读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雪孩子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
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什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引导学生从图中、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来说说他们的神态吗?(又说又笑)还能说说雪孩子的样子吗?(又白又胖)
汇报朗读。(学生在读中悟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玩什么?(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兴,多快乐啊,那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兴啊!那谁想做小白兔,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呢?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会怎样做呢?(生交流)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7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课文)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
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
(停顿)现在,我们的男生有感情地读读第8自然段。(男生齐读课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怎样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猜想故事的结局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据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愿望,想象出丰富奇特的结局,运用这种常用的思维教学方法,可以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学生想象说: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小白兔又会怎样说呢?但那白云慢慢地飘走了,越飘越远,小白兔看见了,多么难过啊,同学们,我们给小白兔想个办法把雪孩子留住,让它永远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五、情感的升华。
说得真好。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雪孩子,你们愿意永远和雪孩子在一起吗?(愿意。)那我们怎样才能让雪孩子永远在我们身边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雪孩子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就是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全班配乐朗读。)
六、写字指导
①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学生看田字格的笔画笔顺,书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长撇、一短撇,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出示这两个字,并将字中的长短撇用红笔标明,以方便学生观察,特别要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指导写瓜和衣。注意两长撇的不同:一个竖撇,另一个是斜撇。两短撇的不同:一个是卧撇,另一个是短撇。 学生练写。学生自己写来。(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
学生展示写字本,互相评议。
七、阅读儿歌《堆雪人》
八、作业:续编故事《雪人回来了》
雪孩子评课稿第二篇: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唱、赶、旺、帝等8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子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学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为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标上段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出谜语让孩子们猜一猜:说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都是花。得出答案,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
猜谜语:雪花飘,他就到, 站雪里,戴草帽。身穿一件白皮袄, 不怕冷来就怕热, 只能站岗不能跑。
3、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1、雪孩子(孩子们读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组词:
累(劳累)(累了)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渐(渐渐)(逐渐)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烫(烫手)(滚烫)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激(激动)(感激)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
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交待雪孩子的来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的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黑板的简图,为孩子们了解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朗读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要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五、想想说说
1、看图,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雪孩子》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会回来吗?
为救小白兔 飞到空中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乌鸦喝水》评课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听课稿,分享雨点儿听课感受和记录
雨点儿评课稿第一篇: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童话美丽,雨点儿美丽,而吴老师的整堂课就像童话般的雨点儿,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润湿了我的心,因为她构建了开放的又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和老师和文本进行充满乐趣的对话。
1、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2、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吴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3、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吴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吴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使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再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最后:把美读出来。这样,层层递进,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颇佳。
雨点儿评课稿第二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xx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黄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xx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黄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左右》评课稿
张老师这节数学课,是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崔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听课稿,分享黄山奇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一篇:
《黄山奇石》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能让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发自我们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刚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弹琴等,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喝彩。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太贫乏,思维方式太单一,这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极好的带领学生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师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 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年级上册21课雪孩子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虽然我为了实现默读的教学目标,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运用默读的方法,但是在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我发现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并且没能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做法,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所以针对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的处理,我认识到把握学段要求是在备课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重中之重。就像在默读阅读方法的学习中,我不应该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只提要求,不重指导,而是要明确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以及层层递进地讲解,让学生逐步吸收。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首先,要了解学段要求,根据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次,要看教材分解落实。就像《雪孩子》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最后,要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及授课中,要充分考虑本课的学情,结合学情及阶段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重难点,而不应该脱离实际,天马行空。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反思,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地锤炼自己,抓住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结合学情、学段目标,核心素养等进行教学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 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看!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她的名字叫小精灵。小精灵要带我们到游乐园去玩好吗?同学们高兴的说好,看荷花池,(课件:荷花池)
师:荷花池上有一座趣味桥,它是有许多算式搭成的,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一起来算一算吧。
课件:逐一点击出现算式98 87 47 5632 85
80里面有( )个十,12个十是( )。
4000里面有( )个千,26个百是(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过了趣味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的主题图)
师:小精灵带我们来到游乐园,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游乐项目?(生观察)你们喜欢玩哪些游乐项目?根据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一举多得。]
(二)探索算法:
1、教学例1(1)。
师:小精灵看到我们班同学那么喜欢玩,非常高兴,她想带到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1)课件出示:9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10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板书:210)
②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进行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a、可以先算29里有9个2,用口诀二九十八,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
明明是102,为什么可以看成12呢?
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母鸡》说课稿
《母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母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母鸡》这篇课文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记述了一只母鸡关心爱护它的小鸡的事例,抒发了对纯洁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文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
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是: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2.提问法3.点拨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学法具体如下:
1.圈点标注法2.讨论法。
3.自主探究法4.朗读法,5质疑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母鸡在悠闲的啼叫,啄食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提问学生喜欢它,还是讨厌它,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母鸡。要求学生齐读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同时可提出问题:作者开始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又不讨厌母鸡了。 哪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 不讨厌母鸡了?
学生读后汇报,师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
安排学生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快速地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接下来学习第一部分
1、先要求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没结没完
2、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找出 板书 如怨如诉等词
发了狂
3、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听到母鸡没结没完的叫声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如怨如诉的叫声十分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发了狂的叫声再也受不了啦。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分三种叫声层层递进指导朗读(厌烦、再厌烦点、十分厌烦)。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是一次次加深,让学生明确我一向讨厌母鸡。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
1、安排学生齐读,思考为什么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
课文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要求学生找到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说母亲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称母鸡为母亲呢?为什么说母亲就是英雄?
2、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前面4-7自然段中的一些感人的具体事例。
(1)我们先学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思考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板书:负责、勇敢)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它是怎么警戒起来的?要求学生读一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课件出示,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歪,挺。看,警告,等动词写出了母鸡的负责。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试着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 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怎么学习第四自然段?首先,老师请大家(读),在读的同时,老师还要求大家(划),接着(思考)自己划出的句子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再跟同桌(说),最后再读让y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请同学们就按照这种学习方法 ,从5、6、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开始自学。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①品读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朗读提示: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看到小鸡圆圆的肚子,母鸡欣慰地笑了,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找到消廋这个词,它为什么会消廋许多呢?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让学生明确母鸡是慈爱的)
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廋了许多。这一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去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有的鸡雏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是有了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会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慈爱)夜间有了一点动静,他为什么放声啼叫,而且那么尖锐,那么凄惨?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负责、勇敢、辛苦)
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了母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男女生比赛读。
3、学完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母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引导学生说说母亲为什么是英雄。
让学生明确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英雄。让学生带着对这只母鸡的无比尊重与赞美再读这几句话。(齐读)
(板书:母亲)难怪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个时候,(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地尊重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亲),让学生带着无比尊重的敬意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说话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回家说给妈妈听。
。这个作业,能又一次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是一份微型教案,而且要具有美感。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我是这样设计了板书的:
没结没完
一向讨厌 如怨如诉
发了狂
18 母鸡 负责 母亲
不敢再讨厌 慈爱 (伟大)
勇敢
辛苦
该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本节课我试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力求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语。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纵观潘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3、课文学完以后,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在上课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我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
落花生评课稿第二篇:
目标:读准课文,重点在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学会懂得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
的的游戏
出示图片:花生、糖醋花生,酥花生,落花生等
说说你对花生的认识,师小结:花生有很多用处。
过渡:你们只是画饼充饥,许地山比你们幸运,他与家人过了一个收获节。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闯关
(一)第一关:读四个生词
(二)第二关:小组合作
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标点)推选一名汇报
汇报
A生读文,同学评读
B那个字音难把握(种)联系上下文指导读音(据意定音)
C齐读。你发现了什么?提醒:抓住某个关键词、标点
D生:从居然我发现收获的时间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说说收获的条件(后园有半亩空地),
E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读,评读,再读
(三)学习3-15自然段。
1、思考:默读,思考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2、汇报:尝花生、议花生
3、师:议花生为什么要写得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小组合作(直奔中心:议花生)
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
A生汇报:提的问题实在很难得。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生读,师导读,再读
B生汇报:提的问题花生的好处。
解决问题:对比的写作方法,读文完成表格
作对比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不起眼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出示图片重现花生,桃、石榴、苹果。
作者为什么用他们做对比,悟出花生的品格
读文。
小组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C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只体面
哪些人对别人有用。
读句
E了解作者,深层理解句子。
许地山生平,许地山名言
F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许地山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
G小结: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听课稿,分享诗二首听课感受和记录
诗二首评课稿: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明确: 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妙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3、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
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收到感染和鼓舞。 四、读出情感美,思考: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天街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含蓄委婉而又深沉执着,读时要注意体会、准确把握。
五、自学指导三:了解诗歌写法和风格,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思考:诗歌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想象的天上的生活?
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既描绘出人间迷人的夜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对现实的不满,为下文展开联想打下基础。
第二至四小节的想象,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六、当堂训练: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
1)牵牛花开了,就像。。。。。。 2)雪花飘落在草地上,就像。。。。。。。 3)夜空中弯弯的月亮。。。。。。
七、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九、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街灯 明星
物品 珍奇 想象自然流畅
天河 牛郎织女
流星 灯笼
第二课时: 太阳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听过月亮船,大家有听过太阳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乘坐吴望尧的太阳船去感受一下其带给我们的奇特想象之旅吧!
1.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三、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板书设计:
太阳船
航线 巨船 子午线
光波 海岸 白银 港湾 跳跃式想象
大火 银星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听课稿,分享狼听课感受和记录
狼评课稿第一篇:
《狼》评课稿
有幸欣赏了周老师这节洋溢着创新气息、人文关怀的《狼》。总的来说,这一课课型新颖,过程流畅,方法新颖,合适有效,调动合理,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古文教学课。但任何人、任何一堂课,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下面略微谈谈,与周老师商榷。
周老师的这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等思路依次展开,清晰有序,易于把握。下面分点说说。
一、关于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采用话题导入法,与文本有关联,但关于狼的动物性生性凶残,是由其生物性所决定,所以需要讲究立意准确,切入合适。但类似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样的表述有点童话化,基于《狼》这一课凸显狼的凶残、狡猾、贪婪与人的勇敢、机制、无畏的主题,我才给出这样的评论。
二、关于内容感知。
对于此课的文意感知,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对于文本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解释,注重引导和启发。如果能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分门别类,有指向性的给予理解层面的辅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至于周老师主张要学生多说,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针对古文学习,一定要教会学生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工具的知识类的东西,这是教师必须要讲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理解文言文意,朗读是很好的办法。朗读可以正音,可以明确停顿节奏,感受人物情态(动作、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必不可少的。很显然周老师辅导学生读的少了,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注定是缺少灵性的!
三、关于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第三个步骤变换角度读评课文可谓新意迭出,让学生揣摩屠户的心理来进行表演,再让学生以狼的角度表演,学生一方面兴趣十足,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与进行思考。这个环节应该是很好的,课程标准也主张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四、关于拓展迁移,思维创新。
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每每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展示课,大都会见到这样的设计。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需要这样的设计,即使需要这样的设计,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适。
《狼》是则故事,现实生活中,狼也会袭击人,故事中是狼主动攻击人的,请把我们的语文课还原生活化吧,毕竟不是童话。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有的学生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这倒有一点误导之嫌,功利味道太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倘若这样的策略,学生记在心里,以后......想想都害怕。所以,迁移拓展一定要合情合理合适,把握好一个度,切勿为求新而求新,哗众取宠。
以上纯属一家之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狼评课稿第二篇:
《狼》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
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呢?(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正字正音:
缀zhu 窘jiǒng 苫shn 蔽b 弛ch
眈dān 瞑mng 隧su 尻kāo 黠xi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实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述一述: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文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学生可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复述。)
三、合作探究,创作提升
1、合作探究:
①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②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a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B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③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④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讨论明确:A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B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C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⑤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明确: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 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
①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②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③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并收集与 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④解释下列其的含义:
a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b场主积薪其中。(指代麦场)
c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d一狼洞其中。(指代柴草堆)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f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⑤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附板书:
狼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1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教后感: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笑谈听课稿,分享动物笑谈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一篇:
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理解并感受作者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
难点:感知作者对动物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自已学生时代晚自习的进了一只小鸟说起。
还记得在老师的学生时代。在一天晚自习上,教室本安安静静的,一只小鸟从墙洞里钻了进来,马上就被同学发现了,有的关门,有的关窗,马上对小鸟进行围追堵截,小鸟慌不择路,一下撞玻璃上,跌了下来,被男同学给逮住了。男同学像捡了一个宝贝一样,小鸟从这个同学传到那个同学手中。还有同学拿出一跟绳子绑了小鸟的腿,让它在教室里乱飞。可这件事一闹,女同学不干了,爱心与正义感顿时爆棚了。各种抗议此起彼浮。什么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交出小鸟,留你小命!等等。在义正辞严地声讨和强大的舆论攻势下,男同学只好乖乖地将小鸟放飞了。每当回首这件事,总觉地当年那些女同学爱心有些泛滥了,有点多管闲事。男同学好不容易找一乐子,就被扼杀了。直到我读了一篇文章,开始有了不同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康拉德的《动物笑谈》。板书动物笑谈 康拉德。劳伦兹
二、检查预习
1. 用小黑板出示学案上的字词拼音。可先请一个同学下课完成。课堂上请同学来点评。
订正后齐读一遍。
2.订正词语解释。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dn)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y)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pān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订正完可请一个同学就上面某了词语说个句子)
三,课堂探究。
(一):学生从阅读的整体感受谈起,请同学们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文中圈记勾画学案三题,内容圈点:1,文章的题目是《动物笑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动物们有哪些好笑有趣的事呢?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好笑,有趣。原因是:
(板书:动物很有趣 可可:淘气,调皮,聪明,
水鸭:萌萌哒)
预设:1.,可可咬掉父亲身上的所有扣子,整齐排放,父亲抓住裤腰,大声咒骂。
2,可可把毛线团缠绕在柠檬树上,令家里来的客人惊诧不已。
(二):除了动物们有趣,好笑之外,作者康德拉的举止了有不少好笑,甚至于看起来疯狂的的举动?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作者疯狂,好笑。原因是:
(板书:作者很疯狂: )
第一件:我一个大男人,屈膝弯腰低头,爬在草地上得意的学鸭子叫,吓呆游客。
第二件:我发出如杀猪般嚎叫,唤回高空中的可可,四周的人脚下生根似的定在那里。
(若有学生想扮猪叫,可以让其展示。)
(学生讲到此处,要让学生看一直课文插图,认学生讲一讲图中的人物)
四,主旨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在你眼中作者康德拉真的是疯颠可笑吗?(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引导: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拍照。甚至于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为了观察黑猩猩,二十多岁前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在野外度过了三十八年。)
了解行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 192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明镜》周刊评为动物灵魂的爱因期坦。代表作《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
小结:作者看似疯狂的形为,实在是作者科学工作者的一种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板书:作者很疯狂: 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百次危险实验中发明炸药的诺贝尔;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隐居西山数十年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十吨矿渣中发明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才有了忍辱负重数十年写出《史记》的司马迁。
(总结:其实不管做任何事,要想做出一番成绩,在某些行业出人头地都需要专注忘我地埋头苦干,执著不懈地拼命硬干。正像演说家陈安之说的: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陈安之)
(名言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摘抄)
2,同学们,还记得康拉德的身分吧,是世界一流的动物行为学家,动物的行为学可不好研穷,它们对人类敬而远之,有排斥与抗拒。可康拉德的家中的动物,不但不排斥它,对康拉德毫不设防,甚至还眷恋他,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对鸟儿也是发自内心的关爱。鸟儿对爱也是有感知的,所以才会信任作者。
请同学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对鸟儿爱或是鸟儿依恋作者。
板书:爱(两心中间)
五,作业:阅读《珍珠鸟》做习题。
A,该故事大内容上与本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故事)
B,想想,两位作者不是驯兽师。没有用食物对动物进行诱导,没有用脚链棍棒对它们进行威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与动物能和谐友好地共处一起。(讨论)
(是尊重,是关爱,呵护,平等,信任。宽容,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
总结:在康拉德家里,动物们被尊重,被呵护,被信任,被宽容,被欣赏。康拉德的眼中鸟儿不是宠物,玩物。是家人,是知音。在鸟儿眼中作者不是主人,是朋友,是玩伴。鸟儿的生命活力被唤醒,创造力被激活。这是一只多么幸福的鸟啊!
爱是一神奇的语言,它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哪怕它们是人类,禽类。爱是一种完美的粘合剂:它消弭歧视,赢得尊重。哪怕它们是万物的灵长,或是带毛的牲畜。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共鸣。
让我们爱生活,爱自己,既爱人类,也爱动物。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同学们,老师此时想说:我 爱 你 们!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二篇: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研究精神和热爱动物的品质。
【教材分析】
《动物笑谈》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与动物有关,学习这些课文,能增进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意识。《动物笑谈》是一篇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散文,歌颂了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学情分析】
对于散文的学习,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散文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散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很好地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教学方法】
自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劳伦兹及《所罗门王的指环》
2.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和问答形式相结合,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一些关于人和动物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看画面分析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在和它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其实动物是通人性的,是有感情的。其实动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近《动物笑谈》去感受一下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微妙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味生命的真谛。(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概述课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3.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四、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再读课文,请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阅读,并作圈点批注,教师点拨指导,组织交流。(多媒体出示要探讨的句子,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1)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些小动物。
(3)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我的怪诞行为和暗自得意的心理与游人不解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4)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
(5)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咬住飞打开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2.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动物笑谈就是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源于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比如写我进行小凫实验时,先写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滑稽的动作和得意的心理与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的神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十分明显,之后进一步解释了人们诧异的原因只能看见我的怪诞行为,而小凫掩藏在草丛中不为人所见。而可可恶作剧更令人捧腹,作者先写老父亲的生气,后写犯罪现场,语言风趣还带有调侃的味道,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另外,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
3.课外通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五.课堂小结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这得益于他细心的观察和对动物的真挚感情。他认为要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正是凭着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他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人^一生活在^一,真正融入他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他的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所以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
六.作业超市,深入探究
课下,组织学生看一些人和动物之间发生有趣故事的一些视频,并写一篇关于信赖为话题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
趣事(总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研究行为:怪诞不经我和可可的趣事研究对象:聪明调皮语言生动、诙谐风趣、温情脉脉
教学反思:
亮点之处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合作交流、作业超市,深入探究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之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观看类似的动物和人相处的视频,歇一歇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采用了散读、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听课稿,分享次北固山下听课感受和记录
次北固山下评课稿第一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意):我这次回乡的消息从什么地方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这时正好一群北归的大雁飞过头顶,它们不是正要经过洛阳的吗?那就托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把我即将归家的消息早点告诉我家里的亲人吧!
【题解】: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712)进士,授荥阳县主簿。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受荐参与编次官府所藏图书,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其后行迹不详。 《全唐诗》卷一一五录存其诗十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诗人在唐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曾游历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诗人在舟旅兼程返还故乡途中,泊舟京口(今镇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一千古名篇。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泊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时看到眼前潮平岸阔,残夜归雁壮美的景色,引发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五律《次北固山下》。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写诗人作客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
客路:客:旅客,客路,即旅途中的道路。青山:这里指北固山。客路在青山之外,是说其旅途道路之遥远。诗人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表明人在返乡旅途中,时而鞍马陆路、时而行舟水上,日夜兼程,并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其思家赶路的急切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诗意):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而此时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江面上是潮平两岸阔;行舟是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阔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展现在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现眼底,显得更加开阔了。
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但如果猛烈,那船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平顺地悬着。悬反映了风顺而和,行船平稳。可见诗人写景遣词之传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是转弯子,这样的景致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在山峡之中行船,即使风顺而和,但由于江流湍急,这样的景致也是无法出现的。所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联,就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风貌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颔联诗意):潮水上涨,高与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显得更加开阔了;和顺的江风轻轻地吹拂着,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海日:从海上初升的红日。海,这里指长江。古诗中常以海指江。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为什么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作了暗示。长江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阔,水天一线,恍若与大海相连。诗人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辽阔。所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时,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非常地贴切生动。
江春入旧年。江春: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旧年:指即将过去的年头。这里指行将逝尽的残冬。江春入旧年。指残冬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诗人用一入字形容春天的来临,非常生动。把春天到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人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句中,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十分地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虽无意说理,但却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诗意):在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大地上那已显露出的浓浓春意也闯入那行将逝尽的残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
乡书:家信。这里指回乡的消息。达:告诉。这句的意思是:我回乡的消息从何处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归雁:北归的大雁。洛阳:作者的家乡。诗人伫立舟头,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诗人头顶晴空,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愁。于是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北归不是正要经过故乡洛阳吗?那就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故乡的亲人吧!尾联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评课稿第二篇: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听课稿,分享观沧海听课感受和记录
观沧海评课稿:
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歌,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豪迈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朗诵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而言,这篇古典诗歌,学生感觉很新鲜,加上对前几单元课文所进行的朗读训练,以及这首诗歌的激情豪迈,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2.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沧海
1、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名著《观沧海》。
2、师生谈对曹操的认识、印象。
活动2【活动】观沧海
初读诗歌,探读诗方法。
1、全班齐读。
2、指名评读,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注意节奏,边读边欣赏朗诵)。
活动3【讲授】观沧海
1.预读作业检查
2.整体感知全诗(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分层(3)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的特点。(4)诗中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达的意境。
3.逐句赏析改诗。
活动4【作业】观沧海
1.熟读背试着背诵本诗。
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观沧海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沧海
1、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名著《观沧海》。
2、师生谈对曹操的认识、印象。
活动2【活动】观沧海
初读诗歌,探读诗方法。
1、全班齐读。
2、指名评读,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注意节奏,边读边欣赏朗诵)。
活动3【讲授】观沧海
1.预读作业检查
2.整体感知全诗(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分层(3)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的特点。(4)诗中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达的意境。
3.逐句赏析改诗。
活动4【作业】观沧海
1.熟读背试着背诵本诗。
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
余思孟评论
优点:
内容丰富,课堂进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缺点:
一课时来上本节课,时间不是很充足,下节课还需要点时间。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特 点 解 决 办 法
夏秋多,春冬少 兴修水库
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请一个小组的报告人和组长上来,报告人按时间分布、解决办法和空间分布、解决办法报告讨论的结果,组长在报告人每说一点之后就点击一次鼠标。他们完成得怎么样?没有完成好的组要加把劲。
教师讲述: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除了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针对浪费水、水污染,谁能再提出一个办法?
学生回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件展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
教师承转: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有哪些节水措施?家庭如何节水?
还有课本P83的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我们下节课学习。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记住这个节水标志,象爱护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而不要象这位同学一样,人走了,水龙头不关。
师生总结并板书:
学到了什么?
一、水是保宝贵的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默想一两分钟。教师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后实践活动: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完成课本P83的表格。
作业:完成填图P25-26,练习P33-36。
结束(课件动画展示):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听课稿,分享土地资源听课感受和记录
土地资源评课稿
《土地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大量资料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开展教学。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2、重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三、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谁能说出它的优势
和劣势?
新课讲解:
一、土地资源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既热烈又充分,现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小结如下: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彩图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彩图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西北内陆地区耕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
(2)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3)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4)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
归纳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听课稿,分享民族听课感受和记录
民族评课稿: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国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
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破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听课稿,分享蝉听课感受和记录
蝉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 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 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 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 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 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扩展阅读《蝉和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昆虫记》中的几篇文章,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一、蝉和蚁
七月的夏天,阳光高照。各种昆虫口渴难当,四处跑来跑去寻找水源解渴。这事可难不住蝉老兄,它在树干上面,随时可以用它突出的嘴一根藏在胸部的,尖利而又精巧的吸管刺穿大树的表层,于是就有了饮之不竭的甘露。喝饱了甘露,它就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
可是,每当蝉喝甘露时,总会受到骚扰。蝉喝树汁难免漏嘴,一些汁液就顺着蝉开凿的泉水口流出来。这时,饥渴难当的昆虫马上发现了这个资源,于是跑过去哄抢。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就是蚂蚁。它们享用了蝉的劳动成果,不但不感谢,反过来欺负蝉,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暴徒,竟然反客为主,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走,真是可恶。
蝉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以怨报德,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凿的井,悄然离去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了,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就计划着下一步如何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蝉是勤劳的,自力更生;而蚂蚁才是懒惰的,不劳而获。
二、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三、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感受法布尔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七、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摘抄文中的拟人句。
板书设计:
人性
22 蝉 拟人 科学生动科普 散文
人情
蝉评课稿第二篇: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体悟生命意义;
2、了解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品文,悟情,悟理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由春天的鸟鸣引出夏天的蝉鸣,学生谈对蝉的印象入题。
二、初读感知
集体朗读,处理重点字词。
再读,说说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
在引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抓关键词梳理:知知不休拾得病蝉了解生活历程赞生命意义(宽恕)
板书:【烦叹赞(敬)】
【十七年一个夏天:好好活!】
三、品读悟情
1、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值得吗?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争鸣)。
引导学生关注五个夏天:是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独运?
师:讲述鹦鹉与蝉的寓言故事,学生谈感想
2、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夏天是短暂的、普通的,但对于蝉来说呢?请用蝉的口吻,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写两句话。
2分钟左右写。生展示,师生评点,升华。
3、小结:本文写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再次带着感情的变化,集体朗读全文。
四、深化悟理
蝉的生命意义:好好活(延续生命,歌咏生命)!
我们的生命意义:怎样活?(联系经典著作中的人事、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各抒己见,师评价提升)
(引入张一麟同学读书笔记中的几句话)
五、课外练笔
本文是一篇散文,却如一首哲理诗歌,语言隽永,用词典雅,涵义深邃。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蝉之歌》。师生共读、品赏,并以此为范例,任选一种微小事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咏物小诗。
蝉之歌(PPT)
你是七绝的圣手
婉转清音吟诵岁月的平仄
你是虔诚的圣徒
十七年的蛰伏,浴火重生的蜕变
只为夏花般绚烂的一季
秋风颜色里
当晚钟响起
让斜阳为你刻下生命的墓志铭
【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结合自己的反思及评课老师的意见,梳理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点和亮点:(1)教学设计精要,文本研读精深,重难点突出,课内外结合较好,对上好本课做足了功夫(如对五个夏天的关注,如引入学生读书笔记内容,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拓展适度,体现了读、品、议、悟、写相互结合、层层深入的过程,(如巧妙设置以蝉的口吻写一写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3)语文功底较为深厚(别人评语),如随机讲述寓言小故事语言精美而又寓含深刻,对学生理解蝉的生命意义是有效提升,再如改写范例诗歌《蝉之歌》,对学生既有写作引领又有美的熏陶。
2、问题与不足:我自己反思为三不,即不自如(调控)、不灵动(情绪)、不简洁(内容)。(1)时间掌控不合理,前松后紧(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对前半部分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耗时过长,后半部分最能体现本节课亮点的如教师写作范例等时间过于紧张,对于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一难点突破用时不够;(2)内容取舍不灵活,教学显得有些生硬。对于学生能读出、读懂的,就没必要再反复纠缠。如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比较容易就能到位,但纠结过多;如学生写话这是一个 的夏天,有的学生写的已经很好了,而且有高度有深度,只需做好点评,而没必要再去冲绳;再如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就完全可以舍去鹦鹉和蝉的寓言故事,讲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3)完成教师预设较多,学生活动偏少,应该让学生更多一点朗读训练,也可以将本文与《贝壳》进行联读教学;四是课堂随机艺术不够,互动不够热烈,对学生情绪调节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艺术性还需要提高
3、原因及思考:一是理论不够,缺乏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境界做指导,读名师大家很少,教学设计的视野和格局不够大;二是钻研不够,长期以来按部就班、墨守常规,对教材研读不够系统,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足;三是实践不够,没坚持周周研,天天教,尤其是近四五年来公开课经验几乎为零。对此,自我确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基本思路为:自我研究实践学习借鉴名师进行修正再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计划是:学理论与磨课同步进行,将初中语文作为重点研读内容同时了解高中教材体系,精选七、八年级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独立备课上课反思,借鉴,修改再上课,在反复研磨中提升。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听课稿,分享渡荆门送别听课感受和记录
渡荆门送别评课稿第一篇:
《渡荆门送别》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讲授,小组研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复习前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二、目标引领】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意境。
【 三、意义建构】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问题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巩固提升】
齐读,背诵这首诗。自选角度,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回顾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六、检测反馈】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七、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练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 交代了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的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评课稿第二篇: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日前,听了赵卓青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及她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收获颇大。她指出,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即使一堂很简单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长的时间,不必担心赶不上进度。她也讲了她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有启示。今天,当即现炒现卖。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上课伊始,诵读全诗后,即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要求他们把这一句话写下来后,立即鸦雀无声了。不是学生忙着写,而上要把这句话写通顺颇得费一些心思。过了一会儿,我叫了两个学生上台板演。果不其然,如此简单的题目,两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句子:一为写李白在荆门送别友人。这是受题中送别两字的误导。一为在荆门山看到的美丽景色。过于简略,没有写出要点。我要求这两学生讲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其余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题目中的渡字讲掉了,也把整首诗的内容理了一遍。最后终于把这句话修改成比较令人满意的句子了。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无论是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表述,都达到了设想的目的。
其次是在讲颔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给这两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经过思索,第一句很快就出来了:水中映月图。但第二句要求与第一句结构相同,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当然,最后也得了一些好句,如:江上飞霞图、天边流云图。应该说这一环节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他们的兴趣也很大。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可见,在阅读课中渗透作文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花很多的心思去设计、引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九年级化学上册爱护水资源听课稿,分享爱护水资源听课感受和记录
爱护水资源评课稿: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水污染的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式:自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净水的方法有哪些?
2、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3|硬水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二)创设情景
去沙漠探险你最希望带些什么?为什么?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生: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三)新课解读。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阅读课本P59-P61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
归纳:地球上的水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2、淡水资源怎样?
提示:淡水约占总淡水的30.4%不到总水量的1%。
3、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4、海水的利用价值。
5、为何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1)社会发展 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
(2)水体被污染。
爱护水资源
讨论: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有何危害?
归纳:
1水体污染
2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和威胁等
讨论: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看待水资源
交流: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讨论:你有哪些节水措施,如何防止水污染
交流: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 洗衣服水可用来拖地等等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七、板书设计
课题四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淡水约占总淡水的30.4%不到总水量的1%。
二:爱护水资源
1水体污染
2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和威胁等
课堂练习:
1、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3、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养鱼类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和废气的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布置作业:
课本P5:1、2、3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 gL-1 -209.9 ℃ -195.8 ℃ 不易溶于水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3.稀有气体
[分析] 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思考]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 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 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分析]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四、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用途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33习题3、5、7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白酒 C.米醋 D.干冰
3.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____(填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3)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答案:2.D
3.(1)让O2尽量消耗完全,使测得O2的体积更接近空气O2的实际体积 (2)难 不活泼 (3)不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这样效果会更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听课稿,分享沁园春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一篇:
评课《沁园春.雪》
看了来自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的魏凤英老师讲的《沁园春.雪》的课堂实录视频之后,感触很深,尤其对于刚离开校园,开始实习教学的我来说,很有启发。她的课很有激情,也没有在卖弄,让人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深深地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魏凤英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首感情激昂的诗歌,她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上课的气氛。她自身深厚的朗诵功底为她的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她的朗诵具有激情,很好的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使学生易于把握情感。从朗诵的角度展开文章,一句句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强,整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领略到了诗人的感情。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她标准的普通话与洪亮的声音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从情境创设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很成功,作者引经据典,使学生迅速进入《沁园春.雪》的情境中去,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同时,它也是一堂典型的开放性的课程,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着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指示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知识与能力属于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被荣誉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魏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提高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老师还是有些过于局限书本,没有将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起来,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资源的价值。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课程与教学来 看待课程资源问题,那么就会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新课程要求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而是把课程看做是教师参与其中的,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谊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魏老师在教此篇文章时,应多利用课堂资源,使得其更易为学生接受。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
通过学习了魏老师的这堂课,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注意教态,练好基本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二篇:
1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重点)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 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 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1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日星隐曜(y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n) 薄雾冥冥(b mnɡ) 偕(xi) 樯倾楫摧(qinɡ j)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第二课时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课时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五、板书设计
译 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雪孩子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雪孩子》教学实录片断(反思)
默读七八自然段,思考:雪孩子是怎样救人的?划出相关语句。
生答:雪孩子冲进屋子,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啊找,终于找到小白兔。
老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谁还有补充?
学生:老师,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也是去救人的,是不是也可以算是?
老师:他的想法非常好。请同学们也画出来吧。这些语句里有很多描写雪孩子救人的动作,请你用圆圈儿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谁来说一说。
学生:喊、奔、冲、冒,找、抱、跑。
老师:非常全,都找到了吗?孩子们,雪孩子去救人时候,心情如何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焦急。
老师:那他当时是怎么说的?你来试试。
生读: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
老师:我听到了焦急,谁再试试让我们听到雪孩子内心的着急。
生读: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
老师:非常的棒。雪孩子的着急,我从你们的语言上已经感受到了,那么谁再来读一读雪孩子救人的语句,让我们不光能从语言上感受到他的着急,从他的动作中体会到雪孩子救人时的着急。
生读:
老师:我特别欣赏他读的。问问你,为什么要把这几个动词读得重?
学生:因为他特别急,想去救朋友呢,所以速度比较快,我就读重了了,太棒了,谁再来试一试?
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读:
老师:我欣赏他读的终于。终于说明了什么呢?
卢思辰:终于说明他找了好久好久才找到小白兔,找了好久好久。当时烟呛人火烫人。雪孩子长久地呆在里面,面临的就是融化,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找。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雪孩子呢?
生:我觉得雪孩子很勇敢。
生:雪孩子很善良。
老师:试着再读这两话,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读得真好,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勇敢善良的雪孩子,让我们一起再读!
小白兔被救了,那雪孩子哪?
生:浑身水淋淋的。
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变成了云
老师:板书 雪孩子浑身水淋淋水水汽云。雪孩子变成水之后,还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还变成了水汽),指着板书这就是雪孩子的变化。
老师: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王逸恒:老师,最后直接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就好了,为什么多加了一朵白云?
老师:谁明白?
元辰祎:想强调一下。
老师:想强调一下白云的具体状态!对吗?
晁羽墨:老师,我也想说,我觉得是因为白云意境很美,所以多说了一次一朵美丽的白云。
老师:你想表达雪孩子的品质好,所以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白云也美。是不是?
生:笑了笑。
老师:掌声送给晁羽墨。让我们一起再读14自然段,感受雪孩子的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
总结:作者的想象就是这么奇特,这么合理!原本普通的自然现象雪的变化,作者给她想象了一个美妙的故事。雪孩子虽然为救小白兔被火融化了,但她却以另一种方式在陪伴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三》第2题参考答案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三》第2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三》练习题及答案第2题参考答案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可爱的小猫》 练一练 2.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 《可爱的小猫》 练一练 2.
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0升国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点难1、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0升国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点难 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0升国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点难①口:口字框。纟:古同丝。用作偏旁,俗称绞丝旁。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②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我
小蝌蚪找妈妈近义词反义词1、小蝌蚪找妈妈近义词反义词 二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近义词反义词小蝌蚪找妈妈近义词反义词宽 kuān:横的距离大、宽度、放宽、宽大、宽裕近义词:广 反义词:窄 连忙 lin mng:赶紧、急忙近义词:马上 讯速
二年级语文枫树上的喜鹊告诉了我们什么?1、二年级语文枫树上的喜鹊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年级语文枫树上的喜鹊告诉了我们什么?答:作者利用两种表达方式,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还有一种间接表达,两种方式告诉了我们作者对于喜鹊的喜爱,将喜鹊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喜
二年级下册23课祖先的摇篮生字注音专项测试题1、二年级下册23课祖先的摇篮生字注音专项测试题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祖浓望蓝摘掏赛忆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逗( )( )( ) 蔷( )( )( ) 薇( )( )( ) 逮( )( )( ) 啊(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祖( )( ) 浓( )( ) 组( )( ) 农( )( ) 望( )( ) 蓝( )( ) 碧( )( ) 篮( )( ) 摘( )( ) 掏(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刘胡兰生字组词词语造句1、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刘胡兰生字组词词语造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刘胡兰生字组词词语造句写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牺牲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赞扬了她从容不迫、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生字
二年级上册识字1生字组词1、二年级上册识字1生字组词 二年级上册识字1生字组词1.认识帆、艘等6个生字,会写处、园这两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处 到处 一处 处理
司马光好词好句1、司马光好词好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好词好句司马光好词好句:司(sī) 司机 上司 官司庭(tng) 家庭 庭院 法庭登(dēng) 登山 登记 登门跌(di) 跌倒 下跌 跌落众(zhng) 众人 大众 观众弃(q) 放弃 丢弃 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