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优选
唐朝时期,主考官郑薰先生在评卷时,见到颜标的卷子,他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想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应该让这个忠烈的后代作状元。谢恩的那天,郑薰才发现错认了颜标。后来人们评论:“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郑国国王子产执政十多年,表彰“忠俭”,反对“太侈”,改革了田地制度和兵赋制度,公布了刑法条文,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严肃朝廷法纪。子产对太子叔说:“治理国家要采用宽猛相济的方法,而且要掌握好其中的度,这样国家才能强盛。
【解释】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东汉末期,文人祢衡恃才傲物,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一次有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就直言不讳地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解释】意谓虚有其表。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带领百姓在首山采铜,到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髯来迎接黄帝,黄帝立即骑上龙髯,群臣与后宫等70多人随从也上了龙髯,龙开始飞上天,百姓仰望黄帝上天,纷纷抱着弓与龙髯哭泣。
【解释】指丧亲之痛。
汉朝时期,成都人张楷会道术,能在晴天造出方圆五里的云雾。云雾迷漫,特别壮观。关西的裴优能造三里云雾。他变卖家产到成都去拜张楷学艺不成,就造雾行窃,被官府捉住。他立即诬陷是张楷教他的。官府则为了抢功把张楷投入监狱。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重新用到船上,人民纷纷称赞他。
【释义】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解释】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进行一场恶战,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孟子认为这样描写夸张过度,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
【解释】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传说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瘦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释义】比喻利欲之心。
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的妻子苏蕙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0几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
【解释】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起,闹得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秦国十分强大,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虎视耽耽。为了阻止秦国的吞并,苏秦到六国去游说他们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进攻。而张仪则游说六国向秦国俯首称臣。
【解释】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箭术相当精湛。一次从外地赶夜回家,借着月光看见前面好像有一只老虎在蹲着,于是拔出箭来,弯弓一射,正中目标。上前一看,原来虚惊一场,只见箭已经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
【解释】指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
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释义】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要求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
【释义】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贫无立锥之地,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解释】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想当皇帝,在东宫召见伍被一起议事,封伍被为将军。伍被说:“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刘安不听劝阻,结果叛乱失败。
【释义】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春秋时期,诸侯齐国国王齐哀公因为诸侯国纪国国王纪侯向周朝天子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齐国的后代国君一直牢记这个仇恨,直到哀公后代的第9位君主齐襄公出兵攻打纪国,并消灭纪国,报了这个九世之仇。
【释义】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内部争斗十分激烈,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不要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的土地,以防别人垂涎,而接受贫瘠瘦薄的寝丘土地,别人就不会惦记,因此可以在寝丘睡大觉,以保证可以长久拥有。
【释义】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小说中的故事,淳于棼在古槐树下酒醉入梦,梦见一城楼上写着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现槐树下有蚂蚁穴和树穴,这就是梦中的槐安国和南柯郡。
【释义】槐安:指槐安梦,也称南柯梦。泛指梦境。也比喻一场空欢喜。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强国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借此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就会闻风而至。
【释义】燕昭王喜爱骏马。后作求贤之典。
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一年早春,陆凯遇到去长安的驿使,就折下一枝盛开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长安的范晔,报道江南春天的消息。
【释义】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对付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到处游说服从秦的领导,支持秦国统一六国,这一派叫横;以苏秦为首的鼓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叫纵,但他们各自为政,最终被秦所灭。
【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解释】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汉朝时代,有一个叫做苏章的人,做到刺史;刺史,是监察检举地方的官吏的长官,权力很人。一次,苏章外出视察,探知他的朋友清河太守贪赃枉法,连证物都被搜出来了。郡守仗恃着和苏章的私交,极力逢迎的招待他,以为官官相护,在大的事都可以化为乌有。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对苏章恭维的说:“人人都只有一个天,而我却有二个天。”他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贪污,本该处死,但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可以重新诞生,傲视一切了。没料到苏章公私分明:“我今天前来,是为着咱们私人的情谊;但明天我将处理你的案子,这是遵照国家的法令。”结果,这位赃官终于被治罪正法了,使官吏的风纪整肃起来。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打虎典范。
苏章这种不偏护下属和好友,而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仿效。现在,我们就常用“感戴二天”这句成语来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和“恩同再造”是一样的意思。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忠言逆耳的意思是: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一直心存疑忌,寻找各种机会加以陷害,由于母后的干预,曹丕才没有把弟弟置于死地。曹植苦于无用武之地,他上书说伊尹是陪嫁的小臣、吕尚当屠夫钓叟,他们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汤和周文王,辅佐他们成大业。
志同道合的意思是: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成语释义心肠像铁和石头一样坚硬。形容人不容易被感情所打动。◎故事出处《隋书·敬肃传》:“称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出处译文(薛道衡)评价敬肃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常常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呢。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释义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出处:《北史·长孙及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及,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馒,遂一发双贯焉。
释义:“雕”,一种凶猛的大鸟。发一枚箭就射中两只大鸟。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北周的国王为子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实晟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左传·庄公十年》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典故】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宋·魏泰《东轩笔录》
【释义】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近义词】节衣缩食、断齑块粥
【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智慧语林】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成大业,值得称道。但他心胸狭窄,连与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大臣文种都不放过,令人心寒。范蠡富有先见之明,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才得以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相比之下,文种的想法就未免太过天真了。
汉初,被封为汉王的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暗渡陈仓,攻取了秦国的故土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随后,刘邦从关中逐渐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长期相持的战斗。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去付伐背汉亲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韩信一鼓攻下,并俘获了魏豹。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歇,因其手下大将陈余不听广武君李左车之言,在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与山西交界处)处俘获赵王,并陈余阵亡,李左车被生擒。韩信十分赞赏李左车的才干,很是优待他,并向他请教,但李左车却说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意指,失败者还充什么英雄!韩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气,如果当初陈余听了先生之言,那么‘败军之将’就是我了。”“败军之将”此成语就出于此。
成语 误付洪乔
发音 wù fù hóng qiáo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
示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付诸洪乔
故事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最早,“别开生面”来自这句诗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这两句诗的典故与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有关,因为这是杜甫称赞曹霸绘画高超的诗句。后来,也见于《红楼梦》中。后人用来描述奇特有创意的活动、文笔或者绘画,很多场景可以用。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场作画,并时常给于丰厚的赏赐。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宠幸,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画为荣。大家不惜以很高的价钱,来收购他的墨迹。
长安北面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阁内四壁上绘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要重画功臣肖像谈何容易。曹霸阅读了大量史料,对照已经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细琢磨,精心构思,然后挥笔绘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既擅长于画人物,又擅长于画马。一次,玄宗传曹霸进宫,当场叫人把他最喜爱的一匹叫玉花骢(cong)的名马牵来,命曹霸为它作画。曹霸叫侍从把一幅巨大的白绢裱糊在殿壁上,同时对玉花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然后转过身,飞快地挥舞墨笔。不多久,威武神骏的玉花骢就展现在白绢上。玄宗越看越满意,马上叫侍从取来许多金帛赏赐给曹霸,并且封他为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后,爱好声色,奢侈荒淫,长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来越少被召进宫去作画。后来他又因一件小事获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只得离开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马上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凌烟阁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幸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合。
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 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 亲了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 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 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 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 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 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 六月甲子,即了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 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 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 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他执掌晋国朝政大权后,勤政爱民,体谅百姓疾苦,希望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但是他却不善于约束手下官员。
有一年,国家财政吃紧,赵简子派税官去征收赋税,这可是个大捞一把的好机会。临行前,税官还是假惺惺地问赵简子:“请您指示一下,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
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后来,赵简子大力整顿吏治,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山海经?北海经》中记载: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出自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北周后期,隋文帝取代北周政权后,恢复汉制,把国土重新划分成很小的郡县进行管辖,造成官员成倍地增加。杨尚希对此忧心忡忡,看到每年开销急剧增加就上书隋文帝要改变这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采纳了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释】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解释】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唐玄宗时期,酷吏吉温与罗希奭善于拍马奉承,得到右丞相李林甫的赏识,让他们掌管刑狱,他们两人办案均根据李林甫的旨意行事,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帮助李林甫排斥与打击异己,落入他们手中如同被钳夹住或落入网中一样。
【解释】比喻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解释】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解释】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释义】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划策,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听到他们这样说自己,很是气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说完,就甩开袖子走了。
“管中窥豹”的成语便出于此。
该成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指人们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为“竹管”圆孔面积所束缚,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观对象身上具有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观测对象是一只豹子。这种逻辑思维能够以小见大,极具智慧。“微尘中见大千世界”与“管中窥豹”均可用来形容通过小事情,推测出对象的概况。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可见的“一斑”并非百分百的是豹!梅花鹿身上的斑纹完全可以与豹子相媲美。因此,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搞不好就会出现“指鹿为豹”的尴尬,让人啼笑皆非呢。
【求解驿站】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活学活用】有的人孤陋寡闻,~,却喜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妙语点拨】七个盲人碰到一头大象,便都上前摸摸大象是什么样子。他们摸到大象粗腿、尾巴、肚子、背部、耳朵、牙齿、鼻子,便分别形容大象像柱子、笤帚、山包、平台、蒲扇、犄角、橡皮筒,争论不休。这个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盲人们“管中窥豹”,都只是看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便固执地认定大象的总体模样皆如此。这启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全面了解情况,千万不能乱下结论,否则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近义】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不一而足的成语故事
元朝时期,乐善好施的施济资助桂富五300两银子,让他赎回妻子与孩子,同时给他十亩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两银子偷偷到绍兴过好日子。施济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还母子去找那个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对过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解释】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老马迷途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如释重负的成语故事
出处《毅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释义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故事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调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夺了政权。但是,昭公不听他的劝告,照样我行我素。日子久了,昭公终于觉察到,季孙宿等三卿在不断壮大势力,对自己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对三卿的大臣,寻找机会打击三卿。不久,季孙宿死去,他的孙子意如继续执政。大夫公若、邱孙、藏孙与季孙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孙氏,便约昭公的长子公为密谈这件事。公为当然赞成。公为回宫和两个弟弟商量后,认为父亲昭公肯定怨恨季孙氏专权,因此劝说昭公除掉季孙氏。昭公听说郧孙、藏孙等大夫与季孙氏有矛盾,心里很高兴,就秘密把他们两人召进宫内,要他们一起来诛灭季孙氏。接着,又把子家属召来,告诉了他这一密谋。不料,子家羁反对说:“这可千万使不得!如果这是进谗者利用大王去侥幸行事,万一事情失败,大王就要留下无法洗刷的罪名。”昭公见他坚决反对,喝令他离去。但子家羁表示,现在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的内幕,就不能高官了,否则泄露出去,就不能摆脱责任。于是,他就在宫中住了下来。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孙豹因故离开都城,把府里的事情托给家臣翩戾掌管。昭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没有人会去支援季孙氏,便使孙、藏孙率军包围了季孙氏的府第。季孙意如来不及调集军队反击,又不能得到叔孙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请求,愿意辞去卿的职务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国外去。子羁勇建议昭公答应季孙意如的请求,但是,后孙坚持非把他杀掉不可。昭公觉得后孙的意见对,就听从他的。再说叔孙豹的家臣翩戾得知季孙氏被围的消息,和部下商量后认为,如果季孙氏被消灭,那末接下来会轮到叔孙氏,所以马上调集军队救援季孙氏。昭公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见叔孙氏的军队冲过来,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还有一家孟孙,见叔孙氏家已经出兵救援季孙氏,也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过来的后孙,便把他抓住杀死。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和藏孙一起出奔齐国避难。由于昭公早就失去了民众,所以百姓对他的出奔并不表示同情;倒反觉得减轻了他们身上的重担。
2
如释重负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rú shì zhòng fù
【解释】释:放下;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出处】《煖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近义词】轻装上阵 轻松自如
3
如释重负的成语故事点评
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和藏孙一起出奔齐国避难。由于昭公早就失去了民众,所以百姓对他的出奔并不表示同情;倒反觉得减轻了他们身上的重担。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身边的名将张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但能写诗,还擅长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陈琳是他的同乡,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绂看过后非常欣赏,便写了封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回信说:“我在河北,几乎与天下隔绝,这里写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笔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2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xiǎo wū jiàn dà wū
【解释】巫: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
【近义词】相形见绌
3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点评
陈琳认为自己和张绂还有张昭相比文采差太多了,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小巫遇见大巫多用来形容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兴高采烈的成语故事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释义“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原意是指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现常用来形容兴致,情绪饱满。也用来形容至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故事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123
鸣琴而治的成语故事
宓不齐是孔子的弟子,学成之后,孔子向鲁国的国君哀公推荐宓不齐,于是哀公就让他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走马单父之前,宓不齐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请求国君鲁哀公给他配两个助手,第二件事是他找到了身份只是一个渔夫的倾盖之交阳昼,请教治理单父的方法。
阳昼谦虚地跟他说:“我不懂治理办法,但是我有一个钓鱼诀窍可以告诉你。钓鱼时刚把饵放到水里就很快有一种鱼贪饵吞钩,这种鱼叫做阳鲛,小而不好吃;然而还有一种鱼想吃饵但是不贪,要钓到它要耐心等一段时间,这种鱼叫做鲂,这种鱼大且鲜美。”
结果宓不齐到单父之后,车刚停稳就有一群人围上来做贺,宓不齐马上对车夫说:“赶紧走,单父的‘阳鲛鱼’来了。”然而下车伊始各种宴会还是要有的,宓不齐就让两个助手去记录与会人员的名单。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宓不齐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就在两个助手写字的时候他却老是拉扯人家的胳膊肘。结果可想而知,那张名单写得乱七八糟,就这样他还骂那两个助手连个字都写不好。
这两个助手一看这宓大人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儿,就写了个辞呈回去了。他俩回去之后就到国君鲁哀公那里去告状,哀公听了之后叹息道:“他这是在向我劝谏啊,告诉我在下面做事的人有自己的主张,作为领导就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哀公立马找人召回宓不齐,告诉他:“以后单父这个地方你说了算,我一律不加过问,全权交付与你,我只看结果。”
二次回到单父之后,宓不齐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立德,他率先垂范尊老爱幼,提倡道德风化教育人民,在百姓中树立了很高威望;第二件事是选贤任能,他礼贤下士,对于下属只是统筹分配任务,绝不掣肘。办好这两件事后,剩下的就是在草堂里弹琴了。
三年过后,单父政治清明,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为此,宓不齐还赢得了“鸣琴而治”的美名。
2
鸣琴而治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míng qín ér zhì
【解释】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或指咏官吏善于管理。
【出处】《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鸣琴而治的成语故事点评
君子务本,立德为先。宓不齐是孔子三千学子中的七十二个优秀分子之一,他刻苦学习修身律己,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才为日后厚积薄发准备了条件。后来,他被唐玄宗封为“单伯”,宋真宗也封其为“单父侯”。从宓不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修身律己的优点,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德智得了到全面发展,才为日后厚积薄发准备了条件。合理并巧妙地给自己的上司提合理的意见,会提意见亦能听取意见。
以珠弹雀的成语故事
鲁哀公听说颜阖非常贤明,就派人给他送礼物请他出山。贫穷的颜阖不受。庄子就此事发表感慨,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资送上门,他不欢迎。这样的人难得。而那些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就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一样不值得。
2
以珠弹雀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ǐ zhū tán què
【解释】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出处】《庄子·让王》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方法不对
【近义词】得不偿失
3
以珠弹雀的成语故事点评
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方法用错,轻重颠倒,得不偿失。故事中的颜阖就不是贪图富贵的人,鲁哀公用送礼的方式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治理,是方法用错了。要用自己正确的理念和对百姓的担忧或许能打动颜阖这样的人呢?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对方法去解决,还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大将军陈泰率军进攻蜀国,蜀将姜维率军还击到魏国边境,准备攻占狄道。陈泰与邓艾汇合,邓艾劝陈泰要像壮士断腕那样放弃狄道以求自保。陈泰说服邓艾,毅然率军进入高城岭,奇迹般地给狄道解围。
2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huàng shì jiě wàn
【解释】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贻患无穷。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果断
【近义词】当机立断 壮士断腕
【反义词】犹豫不决
3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邓艾想要陈泰做一个果断的领导者,不要犹豫不决,大敌当前看清形势应像壮士断腕那样当机立断放弃狄道以求自保。不仅是打仗的军人需要清晰的思路当机立断,平时生活中的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有果断的判决能力。
曲尽其妙的成语故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
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
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部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
《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用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2
曲尽其妙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ū jìn qí miào
【出处】晋·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解释】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表达能力强
【近义词】出神入化 跃然纸上 妙笔生花
【反义词】直来直去 词不达意 空洞无物
【例句】他研究书法多年,已是曲尽其妙。
3
曲尽其妙的成语故事点评
在我们谈论学习的时候,我们总会提到一点:学习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好一件事情,不仅仅要有技巧,而是你本身要热爱这件事情,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就会是圆满的哦!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2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jū xiǎo jié
【出处】《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解释】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节 。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不拘形迹、洒脱不拘、不拘细节、大大咧咧
【反义词】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心胸狭窄
【例句】他之所以拥有很多好朋友,是因为他向来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3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点评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过较真,应该顾全大局, 否则会影响大局甚至导致失败。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成功的学习好的经验哦!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
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做京观呢?”
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2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hǐ gē wéi wǔ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解释】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止戈散马、止戈兴仁
3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点评
“戈”代表的是战争,所谓止戈即使终止、停止战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之下最受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而习武之大义,不是称霸江湖,也不是流芳百世,而是让老百姓脱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表达了我国古代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古代人的智慧。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逼上梁山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逼上梁山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ī shàng liáng shān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解释】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些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被迫反抗时
【近义词】迫不得已、铤而走险
【反义词】自觉自愿、自告奋勇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逼上梁山点评
林冲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一是:像林冲这样武艺超群的禁军教头,都备受迫害,可想而知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腐朽,老百姓过着怎样的可怕生活!难怪有一句话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二是林冲性格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太软弱,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对坏人坏事抱着美好幻想,而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掌握自己的命运。
2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不三不四
《水浒传》中,鲁达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闹五台山”,鲁智深通过智真长老介绍从五台山来到大相国寺,被智清长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个大菜园。
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平常总在园内偷盗蔬菜糊口,听说新来了个管菜园子的和尚,便想方设法来个下马威,以便今后能够自由出入菜园。这帮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然后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逼他离开。计 议商定后,那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嬉皮笑脸地对鲁智深说:“闻之和尚新来主持,我们邻舍街坊都来作庆。”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 粪窖边,说:“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地。”众小混混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来,只指望和尚来扶他便要动手。鲁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 道:
“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水浒全传》第七回)
鲁智深走向前去,张三、李四便动起手来。鲁智深不等他们靠近他,右脚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入粪窖。后面的二三十个地痞小混混看到这种情形,吓得目瞪口呆。
不三不四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ù sān bù sì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解释】谓不伦不类,不像样子的。也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近义词】不伦不类、非驴非马、非僧非俗
【反义词】正正经经、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堂堂正正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不三不四点评
不三不四这个成语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yáo],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小朋友们,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尽量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至少在你走过一段路回望过去的时候,不会有遗憾。
3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非同小可
蒋门神凭借着孟州张团练的势力,霸占了施恩的市井酒店快活林,并把施恩打得数月起不了床。施恩伤势刚刚好了一点,就请武松为他报仇,去快活林打蒋门神。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武松的性格,于是满口答应,但要依他一件事,即在去快活林的路上,每遇到一个酒店要请他吃三碗酒。施恩想,去快活林的路上酒店十几家, 每遇到一个酒店吃三碗,岂不烂醉如泥么!武松看出施恩的心思,大笑道:“你怕我醉了没本事,其实我却是不醉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就有 五分本事……”于是,武松沿途吃酒,到达快活林时已经吃了五七分酒,他却装做醉醺醺的样子,前颠后偃,东倒西歪。
武松进入快活林酒店,马上要上等酒喝,故意闹事。酒保见壮,慌忙去报告了蒋门神。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正好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
武松“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
非同小可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fēi tóng xiǎo kě
【出处】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萧令史,我与你说,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解释】小可:寻常的。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事关重大
【近义词】非同寻常 非同儿戏
【反义词】不足齿及 等闲视之 细枝末节
【例句】这件事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妥善办理。
关于水浒的成语故事:非同小可点评
在人的一生当中呢,是会发生许多事情的,不过事情也是分轻重缓急的哦,虽然有的事情可以稍放一边,等空闲时候再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事情就是不重要的,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轻视,而是做一件事就要将一件事做好哟!
12
敝帚自珍的故事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2
敝帚自珍的材料
【注音】bì zhǒu zì zhēn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解释】敝:破的,坏的。珍:爱惜。古代文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执帚”,这里的帚代表妻子。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却是自己珍爱的。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舍不得扔掉。
【近义词】敝帚千金、爱惜羽毛
【反义词】视如敝屣、在所不惜
【年代】古代
【例句】她觉得这一含沙射影的批评对自己造成了不利影响。
3
敝帚自珍的点评
“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东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发展而来,语义较重,而且不用于劝诫和批评方面。这样看来许多词语表面上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不过在用法上可有着区别呢!小朋友们使用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两袖清风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
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
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隋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
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
2
两袖清风的材料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出处】明·于谦《七绝·入京》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解释】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称誉为官清廉,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年代】古代
【例句】他做了多年财政干部,依然~,一尘不染。
3
两袖清风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世不可能无所追求,但是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人生态度。希望小朋友读过这个故事以后,都能学习到于谦的廉洁作风和耿直,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诱惑,我们都能保持着一颗初心。
蚕食鲸吞的故事
这个纪晓岚鬼精,传说他打小就“读书目数行下,夜坐暗室,目闪闪如电光”,真可说是天赋异禀,灵颖卓然,记忆力超强。他遍读天下书,竟能过目不忘,那个脑袋瓜儿,好像几千年的玩意儿怎么装都装不满它,里头老是咣当咣当的,似乎空当儿还大着呢!
尤其叫人佩服的是纪晓岚的辩才,时人夸他是铁嘴铜牙,曾辩倒天下名流学士无数。就连真龙天子乾隆皇上跟他掰扯,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常弄得灰头土脑的,不得不容让他三分。其实真格儿讲,乾隆皇上也是个满腹珠玑、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能耐梗。照说他一个至尊天子,能不想着驳倒每见自己必得磕头下拜的臣下纪晓岚,看他出回子丑吗?只是每每交锋总占不到啥便宜,弄个烧鸡大窝脖,您说气人不?
这一天,君臣一众进了西郊富丽堂皇的宝刹万寿寺,香烟缭绕中,乾隆在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前站住,灵机一动,盯住纪晓岚突然问道:“纪爱卿,你说,这佛为何见朕发笑?”纪晓岚也不含糊,脱口而出:“回皇上,此乃佛见佛笑。”乾隆一愣,随即又问:“为何见你也笑呢?”纪晓岚眼睛一眨,躬身欲拜;乾隆挥手止住,一脸得意;纪晓岚风趣地笑道:“皇上是当今的活佛,臣哪能比呀!这是佛笑臣不能成佛,自然要伴随圣上左右。”乾隆没脾气,不仅服了,还被摩挲得挺舒坦,这一舒坦,又搭上了一件黄马褂。
2
蚕食鲸吞的材料
【注音】cán shí jīng tūn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解释】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一点一点被吞食。
【近义词】鲸吞虎据
【反义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年代】古代
【例句】 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地瓜分中国。
3
蚕食鲸吞的点评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是不是也为纪晓岚的聪明才智折服了呢?纪晓岚的才能固然和天赋有关,但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他的勤勉。试想如果他空有智慧却只顾贪玩不顾学业,那么必然会和方仲永一样无法成才,浪费了宝贵的天赋。我们要学习纪晓岚的勤勉哦!
打草惊蛇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2
打草惊蛇的材料
【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年代】古代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3
打草惊蛇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行动,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哪怕你从前没有类似的经验,你都不能失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多学一些东西,让自己往全才的方向发展哦。
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2
刻舟求剑的材料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3
刻舟求剑的点评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感戴二天的故事
汉朝时代,有一个叫做苏章的人,做到刺史;刺史,是监察检举地方的官吏的长官,权力很大。一次,苏章外出视察,探知他的朋友清河太守贪赃枉法,连证物都被搜出来了。郡守仗恃着和苏章的私交,极力逢迎的招待他,以为官官相护,在大的事都可以化为乌有。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对苏章恭维的说:“人人都只有一个天,而我却有二个天。”他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贪污,本该处死,但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可以重新诞生,傲视一切了。没料到苏章公私分明:“我今天前来,是为着咱们私人的情谊;但明天我将处理你的案子,这是遵照国家的法令。”结果,这位赃官终于被治罪正法了,使官吏的风纪整肃起来。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打虎典范。
2
感戴二天的材料
【注音】gǎn dài èr tiān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苏章传》。
【解释】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用法】褒义,谓语
【近义词】恩同再造
【年代】古代
3
感戴二天的点评
苏章这种不偏护下属和好友,而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仿效。现在,我们就常用“感戴二天”这句成语来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和“恩同再造”是一样的意思。你学会了吗?
虚有其表的故事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作文,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2虚有其表的材料
【注音】xū yǒu qí biǎo
【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解释】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用法】动宾式
【近义词】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年代】古代
【例句】他有其名而无其实,不过是~罢了。
3
虚有其表的点评
唐明皇暗指萧嵩虽然外表很漂亮,实底并不行,写文章不太高明。萧嵩后来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唐明皇也对他刮目相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落花生,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唯有真才实学,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赏识。
奋不顾身的故事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2
奋不顾身的材料
【注音】fèn bù gù shēn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解释】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勇往直前
【近义词】: 舍生忘死、万死不辞
【反义词】: 畏缩不前、贪生怕死
【歇后语】: 茅坑里打架
3
奋不顾身的点评
奋不顾身是指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当然在做事情方面,我们都要有这种奋勇向前的劲头,贪生怕死固然是成不了大事的,不过我们也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虽然最终李陵并没有实现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但是他也曾努力奋斗过。
举一反三的成语故事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
举一反三材料
【发音】jǔ yī fǎn sān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解释】反:类推,推及,推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量力而为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2
量力而为材料
【发音】liàng lì ér wéi
【出处】《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再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提示人们遵循客观规律。
【近义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反义词】自不量力、不自量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九牛一毛的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
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2九牛一毛资料
【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解释】: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藐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
【近义词】:沧海一粟、一丝一毫
【反义词】: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成语举例】: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比起先辈们克服的挫折,真是九牛一毛。
熟能生巧的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 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熟能生巧资料
【注音】shú néng shēng qiǎo
【解释】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出处】《镜花缘》
【简介】熟能生巧,谓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出自《镜花缘》第三一回:“ 九公 不必谈了。俗语说的:‘熟能生巧。’” 秦牧 《艺海拾贝·蒙古马的雕塑》:“这道理,‘耳濡目染,熟能生巧’几个字,就尽够说出个中奥妙了。”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四章:“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
【近义词】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笔走如神
【成语举例】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源于重耳在当上晋文公之前遭追杀,逃到楚国受到楚王礼遇,于是答应楚晋交战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出处: 《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典故: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出自燕国时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盲目的模仿别人,只会让自己失去原来的自己,要坚信你也是最棒的!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邯郸学步,这则成语故事是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精彩推荐: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更多成语故事,请点击亲亲宝贝网成语故事栏目!
中国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示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东施效颦:成语,效:仿效;颦:皱眉头。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成语出处
①春秋时制度、礼乐崩坏,各国霸主逐渐兴起。孔子因此开始周游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兴时弊,解决乱象。而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去的时候,弟子颜渊就问鲁国的太师:「夫子此行结果会是如何?」太师回答说:「因为时代不同,礼法也随着环境而有所改变,必须懂得变通才行。像孔子这样的用心良苦,是出自于对社会的责任,但是以前许多的制度现在已经不再适用。这就和东施模仿西施一样。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向来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同里中的丑女看见后,认为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看见后,却因此紧闭门户而不出门;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那丑女只知道捧心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这个动作所以美的原因。」后人就把这个丑女称为东施,以和西施作区别对照。太师举这个故事的意思在于:人也要懂得变通,不要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他预料孔子的理想将无法实现。而太师引来作譬喻的这则故事,后来被浓缩成「东施效颦」,用来比喻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却适得其反。②《庄子·天运》里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③《红楼梦》第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
【典故】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神话故事100篇原版1、第1篇 从前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儿子。 儿子长大以后,一天出去打猎迷了路。他到处乱走,出了树林到了另一个王国。他在一个小屋前下马,看见屋里住着一个老人,雪白的头发拖到地上,胡于垂到腰间。年轻的王子向前施礼道
神话故事100篇免费看1、第1篇 土地爷终日为善男信女排忧解难,忙的焦头烂额不可开交。一日,偶得清闲,出来长吁了一口气,就在此时,看见天上有财神座下的散财童子正在往人间散放金银元宝。他仔细观看,却见那金银元宝都落向财主、富人家里,普通
神话故事100篇合集1、第1篇 李久爱喝酒,后来哥们儿都喊他李酒。李酒现在已经成了小老板,上月才买了一辆桑塔纳。这天,几个老同学在天天红大酒店聚会,突然,透过雅间的玻璃窗,李酒看见有个老头在离他车子不远的地方转悠,他挂念着自己
神话故事100篇文本1、第1篇 关于扇子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流传下来的相关传说,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 一种传说是神祗女娲抟土创造了人类,伏羲则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以及夫妇制度。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宇宙初
神话故事100篇在线读1、第1篇 康熙三十六年,徐州府学子李蟠进京赴试,经会试、复试、殿试,三堂会考均为魁首。殿试时,康熙帝曾问以军政、吏治、河防等国家要务,李蟠成竹在胸,对答如流。不仅立论高远,而且策略得当。圣上甚是欣慰,当即钦点为一甲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简短1、爆竹的由来民间故事 爆竹,民间又称之为“爆仗” “花鞭”或“响鞭”等。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出来燃放爆竹。大街小巷,爆竹声声,映衬着人们的笑脸,使得节日的气氛也格外的浓烈
成语故事100篇原版1、立地书厨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
幼儿小故事100篇欣赏1、兔子和猫童话故事 话说猫本来在一户人家里,过着自由的生活。可主人却嫌它不捉老鼠,在这儿白吃白喝,便将猫送给了别人。 刚进入一个新家中,便遇到了小白兔,猫看见小白兔的窝旁边有一大堆食物,便十分羡慕地说:“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