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故事

展开

首页  >  故事大全  >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在线观看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在线观看

类别:故事大全 时间:2023-01-28 19:40:04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在线观看

1、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2、生张熟魏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释义】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3、绨袍之义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释义】绨袍:粗绨做的袍子。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4、束发封帛成语故事

  贾直言因为出事而被贬到岭南,临行前与妻子诀别,希望她不要为他守寡,遇到合适的人家也可以出嫁,妻子董氏流着泪而不回答,就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再用丝帛包起来,对贾直言说:“非君手不解”。贾直言被贬20年后才会,董氏的头发已经堕地很长。

  【解释】指妇女忠贞不渝。

5、付诸洪乔成语故事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解释】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6、暴戾恣睢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柳下村成为诸侯战争的兵源地,展跖为逃避兵役而组织人马攻占启阳城,而后又占领鄫城,队伍扩大到9000人,官僚贵族们闻风丧胆,把展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为盗跖,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7、囊血射天成语故事

  商朝后期,帝王武乙暴虐无道,搞得天怨人怒。他用木头和泥土制作天神,并与之打斗。还想出一个法子,用皮囊装满一袋血挂在高处,让人在底下往皮囊射箭,弄得血污四溅,腥臭无比。他称这种游戏为“射天”。

  【释义】囊血:盛满血的皮囊;射:射击。将充血的皮囊挂在高处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

8、十羊九牧成语故事

  北周后期,隋文帝取代北周政权后,恢复汉制,把国土重新划分成很小的郡县进行管辖,造成官员成倍地增加。杨尚希对此忧心忡忡,看到每年开销急剧增加就上书隋文帝要改变这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采纳了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释】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9、季孙之忧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但拿不定主意,就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10、齐大非偶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11、山阴夜雪成语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为豪放不拘,他辞官隐居在山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在一个大雪夜里,他喝酒赏景觉得少了琴声,就命仆人开船连夜赶往戴逵处,拂晓时赶到戴门前,却说:“山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释义】犹言山阴乘兴。后指访友。

12、死里求生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楚国人次非从外地得到一把宝剑,高兴地渡河回家。船到江心时,两条蛟龙兴风作浪,全船人吓得魂飞魄散。次非问船夫该如何处理,船夫认为只有等死。次非则认为必须死里求生,得与蛟龙拼个你死我活,于是跳江杀了蛟龙。

  【释义】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13、山崩钟应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魏国大殿前的大钟无缘无故地自动大响,很多人觉得奇怪,就跑去问张华是怎么回事。张华告诉他们这是蜀郡发生地震或山崩引发钟的共振。为了验证这话,有人亲自去蜀郡查看,果然如此。

  【释义】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14、得鱼忘筌成语故事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解释】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15、咄咄怪事成语故事

  晋代人殷浩,曾做过刺史,后来,受到朝廷信任,在北征后秦时,担任中军将军,统管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个州的军事。殷浩虽有学问,但不善打仗,结果北征失利,被撤职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县)。他被流放后,从不抱怨,但常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有人发现他对空写的是“咄咄怪事”几个字。原来,殷浩是借此抒发内心的不满和烦闷。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16、屠龙之技成语故事

  有个人叫朱泙漫,他想学一种出奇的本领,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向他学宰龙的本领。

  朱泙漫在支离益那儿学了三年,家产都花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了手。可是天下本来没有龙,他到哪儿去施展他那绝妙的本领呢?

  “屠龙之技”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毫不实用的所谓不平凡的本领。“屠”是“宰杀”,“技”是“技巧”,“本领”。

17、付之一炬成语故事

  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解释】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18、悬门抉目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悬门抉目的意思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19、惠子知我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人惠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之一,他与庄周是好朋友,两人相交很深,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惠施死后,庄周路过他的墓地,经常拜祭他,一次庄子感慨地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惠子知我的意思是: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20、芒刺在背成语故事

     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自杀,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黜,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被满门抄斩。

◎成语释义

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故事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出处译文

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21、唯命是从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唯,只;从,服从。

22、先入为主成语故事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匈奴单(cha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

  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原文是:“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23、气宇轩昂成语故事

  远在公元208年7月,刘备兵败当阳,奔往夏口。当时孙权光听说过诸葛亮的大名,却没见过他本人。虽说博望烧屯,火焚新野布置得十分出色,但诸葛亮毕竟只有二十七八岁,这么大的战争,刘备只派他一个人来“联合”抗曹,够份量么?东吴也是谋士如云,能不能比得上他呢?孙权听完了鲁肃的回报,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叫他先见识见识我们东吴的才俊!”并事先知会了东吴的谋士们在外厅等候。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跟着鲁肃进去了,一一做过介绍后,坐了下来。东吴的一班谋士开始仔细打量诸葛亮。张昭等人见诸葛亮丰神秀逸,气概非凡(这是气宇轩昂的意思,原文就是此成语了。原文为“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气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释 义】气宇:气魄;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24、不寒而栗成语故事

  “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栗是发抖。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25、长驱直入成语故事

  “长驱直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zhong)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26、汗流浃背成语故事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故事: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27、论功行赏成语故事

  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释义“论功行赏”又“论功行封”表示评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

  故事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时。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地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28、犬牙交错成语故事

  诸侯王自以青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释义“错”杂,交叉。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形容交界线错综曲折,也比喻情况复杂,相互牵迷交杂在一起。

  故事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建立汉朝后首先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政治制度,安定老百姓的生活,其次,消灭了那些异姓的诸侯王,重新封了许多刘姓子弟为王,代代相传。他以为这样一来就可永保刘家的江山。

  谁知刚传到第三代汉景帝,这些刘姓王的势力已经开始大起来。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王朝抗衡,对皇帝的指令假意应付,或不理会。有的甚至暗暗谋算夺取皇位,过过做皇帝的瘾。

  有个叫晃错的御史大夫,看出情况不对,立即上奏皇帝,要他采取措施削弱这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收回给他们的封地,来巩因汉朝的中央政权。

  那些诸侯王本来就想篡夺皇位,如今听说皇帝要采取措施,便立即互相沟通,其中有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借口要“诛晃错,清君侧”。发动了武装叛乱。

  幸亏汉景帝及时调动军队,才平息了这次叛乱。可景帝并未吸取教训,又分封属地给自己十三个儿子,各为诸侯王。

  这样等到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即位后,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又逐渐强大起来。

  鉴于七王叛乱的历史教训,武帝决定限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得到了消息,非常紧张,急忙去恳求武帝,说:“皇上,我们与您是至亲骨肉啊!先王分封给我们的大片土地,像狗的牙齿那样上下交错,彼此嵌入,就是为了我们可以彼此支援,互相牵制,让我们刘家的江山坚如磐石啊!你要收回我们的封地,那不是有负于先王的意愿吗?”

  汉武帝听了,一时倒也说不出话来,他当面安慰了他们,暗中采用手段,下令让诸侯王把封地分赐给自己的子弟。这样,原来十几个大的诸侯国分成了许多的小诸侯国,削弱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29、小时了了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30、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31、成语故事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平王听信大夫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但是又怕伍奢两个在外地的儿子起兵报仇,就又设计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骗回来杀掉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幸免遇难,辗转周折,逃到了吴国,发誓一定要报父兄被杀的仇。

伍子胥足智多谋,勇冠三军,在诸侯中素有威名。他到吴国后,见到了昊王僚,就游说他,请他兴兵伐楚。此时,吴国的公子光却在谋划着杀掉吴王僚,自立为吴王。他担心吴王僚得到伍子胥以后会更难对付,就对吴王僚说:“伍子胥之所以来到吴国,是因为要躲避楚王的追杀,他让您去攻打吴国也是为了报他父亲和兄长的被杀之仇。如今,我们兴师动众地去攻打楚国,先不说能不能打下来,就是打下了楚国,对大王您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是帮了伍子胥的忙,所以我觉得伍子胥不是真正想要辅佐大王,只不过是利用我们为他报私仇罢了。”吴王僚听了公子光的一席话以后就放弃了伐楚的念头,而且逐渐地疏远了伍子胥。伍子胥知道他现在想要报仇,就必须借助吴军,他也知道公子光一直想当吴王,所以就去投靠了他,并设计帮他当上了吴王,公子光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后来也得到了阖闾的重用。一次,吴王阖闾向他请教治国安民的大计,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定,首先要高筑城墙,这样才能加强防御力量,使其他国家不敢进犯。还要加强军事力量,充实武器及物资的储备,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将士们才有充足的给养,而且要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才有可能发展。”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但是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应当制定合适的方案。你能不能对应着天象的方位,设计一个能够震慑邻国的规划呢?”伍子胥说:“当然可以。”于是,他派人观测天象,考察地理,又根据四方邻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城门的朝向和大小,造出了坚固的城池。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吴国强盛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吴军大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最后攻陷了楚国郢都,伍子胥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求解驿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字或采取适宜的措施。

【活学活用】我们应~,不能求简单化一。

【妙语点拨】古人说:“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辩证法。伍子胥提出的“因地制宜”是一种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更是一种创新的境界。他将建造坚固城池涉及的天文地理等知识进行重新聚合、置换、碰撞,使得吴国强盛起来,充分体现了伍子胥的远见卓识。

【近义】因势利导

32、成语故事天涯海角

【注音】tiān yá hǎi jiǎo
【典故】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面无由,但以情企。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
【释义】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用法】作宾语;形容地方偏远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天南地北、天各一方
【反义词】近在咫尺、一衣带水
【押韵词】做歉做好、伸头探脑、束修自好、伤弓之鸟、嚣浮轻巧、兵败如山倒、以大欺小、磕头如捣、十步之泽,必有芳草、自身难保
【英文】the remotest corners of the globe; ends of the earth
【日文】天(てん)の果(は)て地(ち)の果て
【语文同步】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wèi)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鲁滨孙漂流记》小学十二册·课文·16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韩愈从小失去父母,靠兄长韩会一家带大,他勤奋学习终于考取了进士,直到40岁才正式被任命为校书郎,定居长安。他想接嫂子及侄儿十二郎来长安居住,可惜他们中途去世。韩愈作《祭十二郎文》倾诉他们骨肉相隔天涯海角的痛苦之情
【成语举例】我们俱系天涯海角之人,今幸得贤主人相邀一聚,也是三生之缘。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成语例句】
◎ 或一切都依旧,房子、台阶,外面的樱桃树、白杨、小路,但是路上已没有那熟悉的足迹,院子里生了陌生的草,房子失掉了生气……廉金泰心里涌起一阵难过,心里像刀搅,难道他所期待的是一场可怕的失望吗?……『不,哪怕到天涯海角,朴金玉,只要你活着,我受尽千辛万苦也要找到你。
◎ 无论舰船航行到天涯海角,歌声永远伴随着豪爽达观的水兵。
◎ 演出之余,南京大学学生民族乐团还与江苏省长江两岸旅台县市敦睦联谊会举行了以"同住长江头,共饮长江水""炎黄子孙,天涯海角,同是中国人"为主题的拜访活动,进行乡情交流。
◎ 带着,走到天涯海角也带着,将来真做她的丈夫。
◎ 金芳见我回来插队,气恨地说:"你干吗要回这穷地方,难道还没熬够?"我说:"金芳,这可是我的故乡呀……"后来,我顶职回城,金芳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村边,拉住我的手说:"阿刚哥,我……也想跟你一块儿走,就是到天涯海角也行。"
◎ 我背着厚厚的标本夹,到天涯海角、深山老林。
◎ 这样,它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会心甘情愿跑回来的。"
◎ 南端三亚市的观海亭、天涯海角、鹿回头等名胜古迹尤其吸引游人。
◎ 通过电脑屏幕,看到一个可能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可能近在咫尺的人用你最喜欢的语言向你倾诉火热的恋情,那份特殊的新鲜和感动当然不是在沙滩漫步或在公园的长凳上可以体验到的。
◎ 想到以后的生活,无论走遍天涯海角,穿衣吃饭用药,哪一样也都离不开钱。
◎ 好好,反正你老人家先别急着要走,我来了,总不能不问清楚他们,就陪着你到天涯海角吧?"我把他按坐在客厅的沙发里。"
◎ 临别时,孩子们都把自己心爱的小玩具送给这位"慈祥的老人",弗郎士则深情地在孩子们的日记本上写道:纵然你在天涯海角,你美妙的歌声也将永远萦回于我的耳际。
◎ 人们正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日子:手提电话变成了折叠式电脑,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可以高速接入因特网,吸取最新信息,保持与世界有效通信。
◎ 大到天涯海角,大到宇宙太极。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33、成语故事断袖之癖

龙阳之癖即断袖之癖。

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宠爱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34、成语故事当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撰写《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玄宗当即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编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撰过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更何况,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还加上注解,恐怕不妥当。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对这样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解,文章的题目叫《释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先是客人提出问题:《礼记》这部经典,西汉戴圣编撰、东汉郑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撰的《礼记》本子行用于汉末,以后经过许多人修订、注释,这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谁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就是说好比下棋一样,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后来,人们从此故事中引申出“当局者迷”的成语。“当局者迷”常和“旁观者清”连在一起使用。

——《新唐书·元行冲传》

【求解驿站】原指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不清,看不出事态发展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当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当事人。

【活学活用】在这个世界上,“~,旁观者清”的事情是很多的。

【妙语点拨】元澹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不要“当局者迷”,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有道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看不开的事情,或者是难题,其实,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执念把自己逼进死胡同。这时,不妨先冷静下来,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者想象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怎么做,实在不行索性请个“旁观者”帮你出谋划策,看到本质的原因,进而走出困境。

【成语接龙】当局者迷→迷途知返→返朴归真→真假难辨→辨色鉴毛→毛手毛脚→脚踏实地

35、成语故事百折不挠的故事

解释:

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折:挫折。挠:弯曲。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36、成语故事论功行赏的故事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 “论功行赏”又“论功行封”表示评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 赏。

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故事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 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 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 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 “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时。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 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 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 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 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 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 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地带剑 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37、成语故事木人石心的故事

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登桥淌水,一路谈笑风生。但是船上有个汉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了很诧异,走上去探问。

这人名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他谈吐不凡,有意许以官禄。贾充还下令摆开依仗,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贾充寻思夏统见此场面,自然向往不已。不料,夏统不动声色,漠然如初。贾充叹道:“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称“木人石心”。


38、成语故事南山可移

唐朝时期,李元纮在雍州担任郡司户参军,主要负责管理民事纠纷和户籍方面的事物。李元纮做人做事公平正直。有一次有人向他举报自已的石碾被人抢去了,而被告却是名声显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经常我行我素,仗着官方的势力抢占他人的财物,没有人敢得罪她。李元纮查清楚事情的原委以后,最后判决太平公主要把石碾还给失主。长史窦怀贞听说以后吓坏了,他对李元纮说道:太平公主怎么是我们可以得罪的呢?你最好还是重新作判决吧。可是李元纮听完后在判决书上写道: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39、成语故事小时了了的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 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 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 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 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 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 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 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 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 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 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40、成语故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

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田万倾,但身边却无一子。于是,他到处花重金请风水,请高人卜卦。到了40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视他为掌上明珠。算命的说:“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金银财宝滚滚而来。”于是,他为儿子早日登科、做官,一步登天,就取名叫“田登”。

田登,出生的时候早产,大大的脑袋,两只极小极小的鼠眼,往上兑,眉不清,目不秀,身材矮胖。从小顽劣,又是出自富豪之家,便总是欺负小朋友,而小朋友们也常常拿“凳子”取笑他。他受不了这个气,便向他爹田百万说:“他们都拿‘凳子’取笑我,我长大当官以后,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不说这个字。”

田登当官后,命州内的百姓不许说与“登”同音的字,要用某字来代替——花园里的灯心草叫做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遮光、路照,太守出门登车得说驾车,就连吹捧太守“登峰造极”也得说“爬峰造极”……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重则判刑。

一天,太守田登正在堂中坐着,一个仆人被衙役带上公堂。仆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求侥:“冤枉呀!太守大人,今天我也没干什么呀!只是天刚亮,我就去厅前闭灯,不知犯了什么罪,被衙役蹬了一脚,差点被蹬下凳子。”太守田登一听,大怒,命人把仆人捆了个五花大绑,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犯了我的忌讳还不知罪,拉下去,赏五十大板”……

从此以后,太守府中上下,人人都不敢直呼他的“名讳”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马上要到来了,按照以前的习惯,州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的衙役贴出告示,让百姓按时来观灯。

这次可让出告示的小官感到为难,用“灯”字要触犯太守的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灵机一动,把“灯”字改成了“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看了都很惊慌,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大火呢!都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百姓,平时就对田登的蛮横无理已经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的告示,更是气愤万分。

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附原文:州官放火

陆游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41、成语故事以逸待劳的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42、成语故事柳暗花明的故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成语故事升堂入室的故事

孔子名满天下,学生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个性勇猛豪爽。

有一次,他在弹奏“瑟”这乐器的时候,孔子听到他的琴声充满了豪放勇武的肃杀之气,主张“仁”与“中庸之道”的孔子于是对子路说:“你的琴声太狂放,一点都不像我的学生。”其它的学生听到孔子的评论后,从此再也不敬重子路。

当孔子知道这种情况后,知道其它的学生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赶紧为子路辩解说:“子路的学问已达到登堂的水准,只不过还未达到入室的境界,你们千万不能看轻他。”其它的学生们听完孔子的话后,才恢复了对子路的尊敬。

44、成语故事十面埋伏的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属于楚军的行列,曾经多次参加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楚军由项羽指挥,可是项羽却不肯重用韩信,因此他决定到刘邦领导的汉军中找出路。韩信本来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汉军中间他还是没有机会,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还是没有任何音讯,最后又无奈又生气的韩信只好不告而别。汉军大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马加鞭把韩信给追了回来,然后又禀告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韩信做了大将后,取得了关中的三秦之地,当韩信打败齐国的同时,汉王正被楚霸王项羽逼得走投无路,这时韩信要求做齐王,汉王无奈只好答应,韩信率军三十万攻占了苏北,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

45、成语故事乘龙快婿的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上善于吹箫的箫史,就跟他学起吹箫来。秦穆公成全了他们,为他们建立一座凤台。弄玉很快学会了吹箫,他们在凤台吹箫,引来了凤凰前来倾听,并伴着乐声飞舞。后来箫史乘龙飞去,弄玉也乘凤飞去。

【出处】……昞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暺淙艘病

46、成语故事千篇一律的故事

晋朝时期,司空张华经常模仿东汉时期著名诗人王粲的作品作诗,他的诗多叙写儿女柔情,讲究绮丽的辞藻和修辞。在当时小有名气。但真正内行人并不十分欣赏他的作品。南朝诗人谢灵运评价他的诗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注音】qiān piān yī lǜ

【出处】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宋·苏轼《答王庠书》

【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一个模式

47、成语故事骑鹤上扬州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说郛(fú)·商芸小说》。

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家。他曾于元朝末年考进士,但没有考中,明朝洪武年间曾任教官。陶宗仪勤于记述各种典章制度,编写了《南村辍耕录》。他还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编写成《说郛》。

在《说郛·商芸小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几个人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志向。有的人想当扬州刺吏;有的人想发财,想得到许多财产和金钱;有的人却幻想能够骑着仙鹤到太空遨游。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则说,他希望自己腰包里装上十万贯钱,然后骑着仙鹤到扬州去当官。他希望众人提出的那些愿望能够全部在他身上实现。实际上,这只能是他个人的妄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骑鹤上扬州”用来讽刺人的贪婪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原文: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48、成语故事死灰复燃的故事

西汉时,韩安国是汉景帝与梁孝王身边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一段曲折的故事。

由于受到某件事的牵连,他被送进监狱等最后的判决下来。在监狱里有一个叫田甲的看守,对他非常不礼貌,常常毫不留情地羞辱他。有一次安国被欺负得太过份,就告诉田甲说:“你不要以为我这辈子就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暂时熄了火的灰烬,难道就没有可能再烧起来吗?”田甲得意地说:“如果会的话,我一定会撒泡尿浇熄它。”可是,过了不久,安国无罪释放,而且还当上了大官。这时,田甲只好低头向韩安国认错。

49、成语故事一丝不苟的故事

出处:《儒林外史》见世叔—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释义: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好细。

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50、成语故事三折其肱的故事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51、成语故事公而忘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

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地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

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亲生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52、成语故事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成语“如出一辙”表示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53、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这个齐威王呀,当上国君三年了,啥事也不干,每天只是饮酒作乐。可大臣们谁也不敢去劝,担心一句话劝不好,脑袋就会搬家。
这时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大臣站了出来,这个淳于髡是个身高不足四尺的小个子,但是他聪明善辩,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他发挥自己会说隐语——也就是比喻的特长,找到齐威王说:“大王,为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您指点:齐国有一只大鸟,栖在王宫的庭院里已经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飞又不叫,您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淳于髡够聪明,齐威王也不是傻子,他一听就明白了淳于髡这是在说他呢。他哈哈一乐,说:“这一只大鸟嘛,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淳于髡接过他的话,笑着说:“还是大王英明。如今大臣们正等着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这之后,齐威王勤于政事,惩贪官,除边患,把齐国治理得好生兴旺,连以前侵占齐国土地的国家,都乖乖地把土地还了回来。齐威王这一“鸣”果然是真“惊人”呀。
现在人们就用“一鸣惊人”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可一干就有惊人的业绩。

54、成语故事彼一时 此一时

战国时期,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近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55、成语故事置之度外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政权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也有着相当的实力,并不服从东汉。有的虽然表面上表示臣服,实际上都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地盘,各行其政。刘秀花了五年多时间,基本统一了全国,只剩甘肃的隗嚣(wěiáo)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势力不肯归服。其中,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可是,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易守难攻,而甘肃又路途遥远,到底是攻还是不攻呢?刘秀的部下们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刘秀的想法是,让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毕竟已是连续苦战多年,将士们疲惫不堪,国力也不堪其重。至于隗嚣和公孙述这两个人,暂且放他们一马,日后再作打算。刘秀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后来,刘秀经过一番养精蓄锐,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成语“置之度外”由刘秀所说的“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演变而来,指不把某些事放在心上,根本不予考虑。置,放置;度,思考。

56、成语故事不欺暗室

卫灵公和夫人晚上闲坐,听见外面有辚辚的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

夫人说:“我听说:过大门要下车,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尽忠职守。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应该是他了。”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回来,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国家就多福分,为什么不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就把真象告诉了夫人。正如诗经上所说:“我闻其声,不见其人。”

“不欺暗室”指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出自汉 刘向《列女传 卫灵夫人》)

57、成语故事中流击楫

祖逖年轻时很有志气。一次,他和朋友睡觉,半夜里听见鸡叫,祖逖叫醒朋友,说:“你听听,这是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啊!”两人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苦练本事。

后来匈奴人占领了中原,西晋灭亡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为了收复失地,祖逖克服种种困难,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

由于作战英勇,祖逖的部队几年之间,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中流击楫”比喻雄心壮志。

(出自《晋书.祖逖传》)

58、成语故事穿井得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的乐师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建议再派些人去协助他,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夔一个人就够了),不是‘一足’(夔有一只脚)啊。”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要有一个专人负责出外打水。后来,他家凿了一口井,用不着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诉别人说:“我家开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消息,立即把它传出去了,说:“丁家开井,挖出了一个人。”很快,全国各地都在谈论着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氏说:“我是说省出一个打水的人,家里多了一个劳力,不是说在井中挖出了一个人呀!”

“穿井得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59、成语故事劳民伤财

洪武元年,蕲州进贡竹簟(贵重的竹席,多作装饰)。太祖皇帝说:“从前人进贡,只有衣服、食品和器皿,从来没有娱乐玩物。现在蕲州自愿进贡竹簟,虽然是用的东西,可是我如果接受了,恐怕天下风闻,都争着来献稀罕的东西,劳民伤财之风就开始了。”下令退回。

十一月,山西汾州官员上书说:“今年汾州大旱,朝廷已经免了这里老百姓的田租。秋后收成很好,老百姓都想交租,请下令征收。”太祖皇帝说:“这个人是想剥削老百姓来讨好我,指望得到什么恩宠。所谓巧取豪夺的正是这些人。老百姓遇到大旱,秋后虽然有收获,大概也仅够糊口的。况且朝廷已经免了他们的租,难道还要出尔反尔吗?孔子说治理国家,宁可没饭吃,也不能无信义。”不理。

“劳民伤财”指既使人劳苦,又耗费钱财。也指滥用人力物力。

出自《明太祖宝训卷三?却贡献》

60、成语故事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会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61、灼艾分痛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释义】比喻兄弟友爱。

62、攀车卧辙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侯霸做淮平大尹时,处理政事十分注重老百姓的利益,爱民如子。刘秀当上皇帝后,调侯霸当大司徒,派使者去请霸,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号哭,挡住使者的车子,甚至有卧到车子底下不让他离开,都希望他能留在当地任官。

【释义】攀住车子,横卧车道。指百姓挽留清廉爱民的官吏。

63、成语故事横行霸道

贾府的亲戚薛蟠来贾府名义是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不在乎。目的是想结识些纨绔子弟,他结识“香怜”、“玉爱”两个风流学生,整天在外胡作非为,代管学生的贾瑞对他不闻不问,任他横行霸道。

【释义】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64、牝鸡司晨成语故事

商纣王进攻苏国得到美女“妲己”,妲己看到蚂蚁爬上铜火盆被烫死,就告诉商纣王,纣王命人做两根铜柱,把犯人绑在铜柱上,用火烧热铜柱叫“炮烙”。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后感慨地说老母鸡一旦打鸣,家境就要衰落了。

【解释】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65、贪贿无艺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人叔向去拜访卿韩宣子。韩宣子说他名义上是卿而实际上财富很少,叔向向他祝贺,他感到奇怪。叔向说以前栾武子做上卿时家里只有一个仆人和百十顷田,人们都尊敬他,而他的儿子继卿位贪财受贿,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

【释义】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66、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狝猴,有一天五百狝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狝猴王就对所有的狝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67、偷媚取容成语故事

唐朝武周时期,官场腐败,到处是偷媚取容的人,最为典型的是张岌为了取悦武则天的情人薛师和尚,亲自拿着黄绢跟随薛师之后,遇到薛师要上马时就匍匐在地当马镫。还有侍御史郭霸亲自品尝来俊臣的粪便,宋之问为张易之捧便桶等等。

【解释】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68、一坐皆惊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蒋堂担任蜀郡守备,亲自招收很多学士教诲,要求他们作文评论时政,当他看到吕陶的文章时,激动得招集所有的学生来听,并夸奖吕陶的文章可以与贾谊的文章媲美。那时的吕陶才13岁,使得在座的人为之惊讶。

【释义】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69、牝牡骊黄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经义,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

【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70、一朝一夕成语故事

【释义】

一个早晨,一个傍晚。指很短的时间之内。

【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

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71、以卵击石成语故事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自取灭亡。

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72、立地书厨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73、飘茵落溷成语故事

南朝梁代时期,子良与无神论者范缜在一起谈人生富贵之事,问富贵与因果的关系。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同一树花,虽然同处于一根树枝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花瓣有随风飘到富贵人家的座垫上,也有飘到人家厕所里的,因果在起作用。”

【解释】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也指女子堕落风尘。

74、老莱娱亲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

【释义】表示孝顺父母。

75、白云苍狗的成语故事

白云苍狗的成语故事

白云苍狗 bai yun cang gou 苍:灰白色。联合式成语,本意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语出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唐朝书生王季友的妻子柳氏不堪家境贫寒,抛弃了丈夫而去,外界不明真相,纷纷指责王季友。杜甫为王季友鸣不平,作《可叹》诗一首,感叹世事变化莫测。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杜甫《可叹诗》

76、天马行空的成语故事

天马行空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77、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用成语前要多去了解成语,了解成语故事也是其中一种。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解释】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78、伏龙凤雏成语故事

伏龙凤雏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释义】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79、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

1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

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明 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

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2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hǐ yàn wéi gēng

【解释】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望梅止渴 聊以自慰

3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点评

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明 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80、坚壁清野的成语故事

1

坚壁清野的成语故事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因耳。

释义:“坚壁”,坚守壁垒,加强防御工事;“清野”,将四野居民、物资全部转移、收藏,使敌人一无所获,立不住脚。坚壁清野,指一种困死、饿死敌人的作战方法。

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中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催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催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曹操的谋士荀或,劝谅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而入。他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个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123

81、水深火热的成语故事

1

水深火热的成语故事

出处《孟子·梁急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释义好像掉进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样难受。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故事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2

水深火热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uǐ shēn huǒ rè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近义词】生灵涂炭 水火之中

3

水深火热的成语故事点评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其实燕国百姓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境况,只想过幸福的日子,不是被奴役,而是真正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82、篝火狐鸣的成语故事

1

篝火狐鸣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这行人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困在这里,不能依照规定的时间赶到渔阳。但秦法却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了,当着众人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我们去戍守边疆,最终也会有十之六七的死亡概率。更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也要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死!

这番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为了扩大影响,他们夜晚在驻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

2

篝火狐鸣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发出狐狸的叫声。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策划起义

【近义词】狐鸣篝火

3

篝火狐鸣的成语故事点评

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农民起义军占领大泽乡,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了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故事中的陈胜、吴广懂得利用工具作战,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妙绝伦的经典战事。

83、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1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顒,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顒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顒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顒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顒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2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í sī guǎng yì

【解释】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近义词】群策群力 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孤注一掷

3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点评

君主在统治地大物博的国家时,听取各方的意见,有益于更加真实了解到黎明百姓的情况,实施有力的治国措施。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多多周边人的意见,听听大家对事情的看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开阔新思路未尝不可呢?


84、如胶似漆的成语故事

1

如胶似漆的成语故事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2

如胶似漆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rú jiāo sì qī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解释】像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近义词】水乳交融 胶漆相投 似漆如胶 如胶如漆 如胶投漆 如鱼似水 形影相随 融为一体

【反义词】一刀两断

【例句】小两口进进出出,如胶似漆,真让大家羡慕。

3

如胶似漆的成语故事点评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85、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

1

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

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shēng],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

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2

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í rén yá hu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 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用法】贬义词;一般用于谓语、宾语。

【近义词】拾人涕唾、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以讹传讹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例句】写论文要有创见,不可拾人牙慧。

3

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点评

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说明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而不假思索,不仅无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在参考别人的知识和观点的同时,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能把问题看透彻,想透彻,把知识学透彻。


86、才占八斗的成语故事

1

才占八斗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成语合并起来,称为“七步八斗”,以形容诗才的敏捷和高超。

2

才占八斗的材料

【注音】cái zhān bā dǒu

【出处】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注:一石等于十斗。石,念 dàn 。

【解释】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人的文才高

【近义词】才高八斗

【押韵词】碁逢敌手、得未曾有、一介不苟、已陈刍狗、傍花随柳、得未尝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嘉肴旨酒、彘肩斗酒、雍门刎首

【年代】古代

【例句】奉家才子不一般,世盛业旺坐高堂。江山多娇你独秀。~超群芳。

3

才占八斗的点评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就像故事里的曹植一样,他早起的作品是文词富丽的。他的父亲曹操去世后,一切都不同了,曹植后期的作品表现的就是揭露现实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选择适合我们的环境,要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


87、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

1

不辨菽麦的故事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接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2

不辨菽麦的材料

【注音】bù biàn shū mài

【出处】三国·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愚昧无知、目不识丁、五谷不分

【反义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年代】古代

【例句】你整天读书,连这么简单的一笔帐都算不清,简直是~的书呆子!

3

不辨菽麦的点评

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通过广告里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形象的说明了改变命运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知识。但是读书一定不能读死书,而要和时代生活相结合。


88、吴市吹箫的成语故事

1

吴市吹箫的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chán yán),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xū ),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受了多少饥,最后跑到了楚国边境昭关,见楚军把守严密,自己无法过关,一夜间急白了头发、胡须和眉毛。

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gāo )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让他在家中住下,帮他想办法混出昭关。后来,东皋公找到一个容貌与伍子胥长得很像的人,给他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他先过关,结果假的伍子胥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

伍子胥就趁这个时候溜了出去。他一路向东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吴国,但是身上的钱财已经用尽。伍子胥只好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的模样,在大街上吹箫,乞讨度日。后来伍子胥被吴王重用,他花了几年的时间使吴国兴旺,后来成为吴王阖闾的相国。

2

吴市吹箫的材料

【注音】wú shì chuī xiāo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解释】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吴市之箫

【年代】古代

3

吴市吹箫的点评

故事里伍子胥多亏遇到了贵人帮助他混出昭关,好不容易走到了吴国,但是身无分文。不过他还是有一技压身会吹箫,也很幸运的得到了吴王的重用,最终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说不定在你危难之时还能帮到自己呢!


89、先入为主的成语故事

1

先入为主的故事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匈奴单(chá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

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2

先入为主的材料

【注音】 xiān rù wéi zhǔ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便说道自家底便是了;别人底都不是;便是以先入为主了。”

【解释】 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指观念等

【近义词】 先入之见

【相反词】实事求是、后来居上

【灯谜】 刘项面约;沛公取咸阳

3

先入为主的点评

在思想上以固有的成见去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在形式上表现为: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怎样怎样...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要客观理性的去看待处理周边的事物,那样才能让我们看清事情真相,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90、五子登科的成语故事

1

五子登科的故事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 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 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 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 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 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 “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 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2

五子登科的材料

【注音】wǔ zǐ dēng kē

【出处】《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解释】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用法】主谓式

【年代】古代

【俗称】状元中,有5个相同点数的,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个“四点红”的状元要大。先比较相同点数的数字大小,5个红4最大,其他按数字顺序,如果相同点数的数字一样,则比较后面的点数大小,点数大者胜。

3

五子登科的点评

故事中窦禹钧的五个儿子全都考取了功名,希望小朋友们也能拥有自己的梦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未来,并为之努力,梦想实现的那天,所有人都会为你欢呼。现在你要做的,便是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91、挑肥拣瘦的成语故事

1

挑肥拣瘦的成语故事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2

挑肥拣瘦的意思

【汉语注音】tiāo féi jiǎn shòu

【成语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六回 :“这和尚必是买十个钱的肉,挑肥拣瘦。”

【感情色彩】贬义词

【汉语释义】挑、拣,选择,挑拣。肥,肥肉;瘦,瘦肉。

比喻挑挑拣拣,光选自己想要的,只挑对于自己有利的。

92、旷日持久的成语故事

1

旷日持久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蚠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蚠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接着,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2

旷日持久材料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

【解释】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指耗费时日。

【近义词】经年累月、长此以往、长年累月

【反义词】昙花一现、弹指之间、电光火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举例】清·陈忱《水浒后传》一八回: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旷日持久。

93、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

1

胶柱鼓瑟的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2

胶柱鼓瑟材料

【发音】jiāo zhù gǔ sè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解释】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近义词】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成语举例】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94、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1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2

唇亡齿寒的寓意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3

唇亡齿寒材料

【发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95、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1

一窍不通的故事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 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 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2

一窍不通资料

【发音】 yī qiào bù tōng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解释】:“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近义词】:一无所知、目不识丁

【反义词】: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举例】:茅盾《子夜》:“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96、志在四方的成语故事

1

志在四方的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2

志在四方资料

【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出处】《孔丛子》

【简介】志在四方,即指有远大的志向。出处:“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

【近义词】志在千里

【成语举例】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拘泥在一点小小的利益上,要勇敢的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97、门可罗雀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出自汉武帝时时期,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

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在寻觅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现在不当官,我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皇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 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交替,看清了世态的炎凉。 于是他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那班客人望着门上的字,只好余着脸,悻悻地走了。

成语故事:比肩接踵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成语故事:水深火热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战场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家破人亡。齐宣王亲自督战,十分得意。齐国大小官员,有的赞扬齐宣王的壮举,有的私下里批评君主不仁不爱。

孟子是大学问家,历来主张仁爱,反对战争,他当然很不高兴。齐宣王凯旋归来,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齐宣王说:“有人对我攻打燕国有意见,现在我50天就征服了他们,这不是天意吗?”群臣们一声不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孟子,你倒说说看。”齐宣王有点咄咄逼人。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很高兴,您就去占领吧!”齐宣王很不高兴。孟子继续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燕国的百姓会来送水、送饭,争相欢迎吗?”

成语“水深火热”本意是:使得水更加深,火更加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处在深水、热火之中。

98、四字成语:集思广益

  【注音】jí sī guǎng yì

  【出处】国家所以设立衙署,盖欲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押韵词】出何典记、小本经济、指天画地、寸长尺技、上气不接下气、春回大地、张筵设戏、啼天哭地、阳煦山立、难兄难弟、......

  【年代】古代

  【灯谜】诸葛亮会;个个不想谋私利;大家都想做好事

  【邂逅语】人多主意强

  【英文】put/layheadstogether

  【日语】広(こう)はんに衆人(じゅうじん)の知恵(ちえ)や有益(ゆうえき)な意見をよせ集める

  【法文】prendrel'avisd'ungrandnombredepersonnesetentirerprofit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成语举例】说!集思广益,说出来商量。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成语例句】

  ◎ 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集思广益,对重庆的发展是有利的,是件好事情。

  ◎ 青年专家们热烈研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发展战略,交流最新学术思想和研究进展,切磋前沿问题和行动对策,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了诸多建议。

  ◎ 集体领导的原则是工人阶级集体主义的思想的表现,它是集思广益使领导工作不致于犯错误的最好的保证,它所坚决反对的就是个人的包办和独裁。

  ◎ 它是能真正集思广益的。

  ◎ 对于官兵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则组织群众性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迪。

  ◎ 从演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领导制度能够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解决分歧意见,取得认识上的真正一致,因而更能加强统一集中,保证上级命令和指示更好地贯彻执行,监督各兵种部队的首长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军队指挥员更顺利地进行指挥;这种领导制度可以更妥善地统一安排有关协同的各项工作,保证政治上的团结一致,防止违背整体利益的思想行为。

  ◎ 提出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法,如臻美法(刘仲林,1983)、儿童发明12条(许立言、张福奎,1985)、信息交合法(许国泰,1986)、集思广益法(赵惠田,1987)等。

  ◎ 整个过程贯串了集思广益、集体研究、认真修改的严肃负责的精神。

  ◎ 而英雄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行太保",也不是单靠个人聪明,靠孤军奋斗,而是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和虚心学习的结果,魏高厚是这样,其他的英雄也是这样。

  ◎ 一是要集思广益、集体研究、认真修改。

  ◎ 如何硬?建设者们集思广益,开展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顽症。

  ◎ 经过反复讨论、多方论证、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了《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为建设法治国家出谋划策。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9、四字成语:濮上之音

  【注音】pú shàng zhī yīn

  【典故】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

  【释义】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用法】作宾语;指不好的音乐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靡靡之音

  【押韵词】抱火厝薪、门里出身、改过作新、触目崩心、触景伤心、朗朗乾坤、投辖留宾、利欲熏心、一笑千金、楚璧隋珍。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濮上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成语举例】请不要沉湎于这濮上之音。

100、成语小故事: 必恭必敬的典故

  “必恭必敬”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故事大全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