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大全
晋朝时期,桓玄向来看不起桓崖。当时桓崖在京城栽了很多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桓玄多次去桓崖家要桃,桓崖只给他一些差桃,好桃留给自己。桓玄于是给殷仲文写信嘲笑说:“德之休明,肃慎负其楛矢;如其不尔,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
【解释】指家乡所产的平常之物。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献之为人宽宏大量。一天夜晚,他因工作到深夜就睡在书房,恰好那天晚上有几个小偷潜入书房,大肆把书房内值钱的东西都装了起来,当他偷一块旧毡子时,王献之说:“你们把值钱的东西拿走,青毡子留下。”
【释义】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隋朝太傅窦炽的儿子中只有窦威是一个书痴,他被任命掌管皇家图书经籍的秘书郎,他的兄弟跟随杨广灭南朝陈国后带回无数金银财宝,门前宾客盈门。窦威的门前车马冷落,成为“寒素窦府”,因此他后来得到唐高祖李渊的重用。
【释义】指来客很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到各国游说放弃战争施行仁政。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地里到处是白骨,这等于率兽食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爱护人们。”
【释义】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释】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经义,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
【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玉石、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释义】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
【解释】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大观园内只有李纨一个寡妇,她原是贾珠的老婆,贾珠死后,她与五岁的儿子贾兰相依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书达理,她青春丧偶后,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外界一概不问不闻,就知道侍亲养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解释】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春秋时期,齐桓公派相国管仲去接陈国和曹国的军队联合讨伐宋国。管仲路上见到了放牛娃宁戚,见他很有才华就写信给齐桓公去推荐他。宁戚骑着牛唱歌,齐桓公见有人骂他,就把宁戚抓了起来,见他有学问就任他为大夫。
【解释】比喻有才的人沦落做低贱的事情。
春秋时期,齐国同时进攻鲁国和卫国,晋国趁机进攻齐国,齐顷公派大将高固率军抵抗,高固驾着一辆战车攻入晋军大营,活捉晋军的一员大将,回营向齐顷公献上战俘后,就在战车上拴一棵桑树,驾着战车对将士喊道还有余勇可以卖。
【解释】馀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馀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吕不韦(曾在邯郸经商)曾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
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
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人们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仔细给她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的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儿威望、一点儿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词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军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成语释义骄横傲慢,气势逼人。盛气:嚣张的气焰。凌:欺侮、侵犯。◎故事出处《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出处译文左师触龙自愿晋见赵太后。赵太后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成语释义人民无以为生,没法生活下去。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故事出处《史记·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出处译文人民没法生活下去,亲族流离失所,流亡后成为别人的奴仆和女奴的,天底下到处都是啊。从前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点也不眨。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循序渐进的意思是: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出处:元·郑廷为《楚昭公》:“管取马到成功;奏凯回来也。”
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
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汉朝的贾逵家里很穷,他姐姐每天都抱着5岁的贾逵隔着篱笆听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书。10岁时,贾逵能背《六经》。姐姐问:“我们家从没有请过先生,你怎么会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且背诵起来不漏一句呢?”贾逵答道:“当年,你抱着我隔着篱笆旁听邻家读书,至今仍没有忘记其中的任何一句。”不到20岁就有许多人来跟着他学习。
“前程万里”比喻前途远大,不可限量。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上述《后汉书》所载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
唐德宗时,有支军队在长安叛变,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泚(cǐ)为皇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拜张光晟(sheng)为副将。唐德宗命令李晟领兵讨伐朱泚,逼近长安。
张光晟率兵驻扎在九曲,与李晟军对阵。张光晟见李晟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对手,暗中派心腹去与李晟联络。李晟表示欢迎他归降朝廷,张光晟带领部下投降。李晟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对张光晟减罪任用。李晟带了张光晟参加宴会,华州节度使路元光怒道:“决不与反贼同席!”李晟只得把张光晟软禁起来,听侯朝廷处理。不久,德宗下旨,认为张光晟罪不赦,理应处死。张光晟临死前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来,比喻不做则已,既然已经做了,就索兴做到底。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曲(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释译: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诗论》诗)
“髀肉复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bi,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实说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
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义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释义】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相传,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节日之夜,有个大财主在家大摆酒席。大家划拳喝酒,喧声如潮。
突然,闹得最欢的一个老头大汗淋漓,翻着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咽着唾沫。原来是他刚才急着说话,嘴里一块牛肉没嚼烂就吞了下去,结果喉咙被堵住了。
这时,在场的人纷纷围了过来,有的说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说要再咽一块肉,有人使劲扳开老头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里夹取,有人则使劲捏着他的脖子往下刮。众人七嘴八舌,动手动脚,把老头折腾得痛苦极了。
最后,老头气得按捺不住,大吼一声“滚开”,那块牛肉居然跟着喷了出来。众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继续吃喝,财主却高声说道:“各位请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老夫认为: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后再也不许人吃饭了。”说完,就下令把厨房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盐一律放火烧掉。
——《吕氏春秋·卷七·荡兵》
【求解驿站】因吃东西卡住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停止不干。噎,食物堵塞在喉咙;废,停止;食,吃。
【活学活用】世界上的人良莠不齐,但坏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离群寡居。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大财主为了避免食物卡人之悲剧再次发生,居然下令把厨房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盐一律放火烧掉,既浪费自己的财和物,又把来客的盎然情趣降到了冰点,真是愚蠢之举。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做什么事情时,尽心尽力,争取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当然最好不过。倘若竭尽全力之后,仍未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悲伤之余,自当冷静沉思,分析个中缘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致重蹈覆辙即可,没必要因噎废食。
【近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反义】百折不挠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话说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农夫。他一年四季,每天早出晚归,十分精心地耕种着自己的一块土地,可到头来,即使是遇到好年景,也只落得个顿顿粗茶淡饭,刚刚能填饱肚子。他实在是很辛苦。
一天正午,烈日炎炎,劳作了整整一上午的农夫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这时,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昏死过去。农夫跑过去拎起了兔子,心中不禁一阵窃喜,心想:“哈!想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兔子,看来我真是时来运转了!以后我要是天天能捡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子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大餐。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宋国,人们都笑话他的这种行为。
——《韩非子·五蠹》
【求解驿站】原比喻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株,树桩子。
【活学活用】~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妙语点拨】野兔撞到树桩上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即使称不上奇迹,也离奇迹的境界不远了。遗憾的是,宋国的这个农夫竟然把千载难逢的一次偶然当成必然,不惜放下本职工作,专门等待偶然的出现,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的确很愚蠢呢。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近义】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通达权变、见机行事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解释:
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问文公:‘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文公说:‘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杀子玉,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如果说楚国被先王打败是一次失败,那么,杀掉子玉是再次失败。现在您要杀掉林荀父......”
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
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释义“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 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故事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 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 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 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 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 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 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 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 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 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 枝鸣说: “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 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 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 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 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 淄拦住他说: “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 一下。” 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 “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 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 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 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 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 一边喊道: “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典故〗曹植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抱朴子》里记载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叫做冯夷的人,因为渡河的时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为河伯。但是,在战国魏文候的时候,发生过和河伯有关的故事。
西门豹是当时魏国的邺县县令。他一到邺县上任,就调查清楚地方上的三老和廷掾一起勾结了巫师骗钱。这些人恐吓老百姓说:「河伯每年要娶一个妻子,否则这里一定会发生水灾。」他们不但搜刮老百姓很多钱,还淹死了不少女孩。于是,西门豹为了整顿当地的风气,就决定要铲除这些人。他利用智慧,骗三老和巫师说那女孩并不美丽,河伯不会满意,因此要三老、廷掾和巫师转告河伯,然后二话不说就把那些人丢入河中。
后来,西门豹带着老百姓开挖水道,引来河水灌溉农田,老百姓从此便过得很幸福,也不再担心河伯的问题了。
诗经这本书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在当时其实是一则则流传于民间的古代歌谣,其中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间相恋的故事。
诗经里有一篇名为《采葛》的诗,就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这首诗是写一对男女分开之后,心中非常思念对方。全诗的意思是: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葛藤,我要是一天没有看到你,就像是三个月都没有见你那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萧草,我要是一天看不见你,就如同九个月没见你一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野外摘艾草,我要是一天不见你,就好象隔了三年那样长!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
【典故】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指女婿。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女婿
【近义词】乘龙快婿、东床娇客
【成语故事】晋康帝时建武将军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率军北伐攻打后秦姚襄失败而归,被流放到信安,他的外甥韩康伯一直跟随他,他每天教外甥用兵之道。韩康伯自以为学到了精华,经常对外夸夸其谈,殷浩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
【出处】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抄袭别人言论
【近义词】拾人涕唾、人云亦云
【相反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唐·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注音】zāng cāng xiǎo rén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人
【相反词】正人君子
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勤奋苦读诗书。成年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他不图荣华富贵,厌恶官场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就在他任彭泽令(41岁)的那年,上级“郡”里的“督邮”到他县里来巡视。按例县令对郡官的到来,应当隆重迎接,但是陶潜不愿这样做,他说:“吾不能为5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不能为了区区5斗米的俸禄,奴颜谄媚地去向一个庸俗的小人折腰(拳:恳切;事:奉事,为……服务)。即日他辞去官职,归隐山林,并写了有名的《归去来辞》。从此,陶潜便长期过着清淡安闲的隐居生活,再也没步入官场。
陶潜辞官归隐后,每日除了耕作,就是读书与写作。他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美丽景色和歌颂劳动的诗篇,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潜的妻子翟化也参加劳动,人们称陶潜夫妇为:“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耕前锄后”一成语便出于此。
小贴士:耕前锄后这个成语,除了实际上的耕作描述,更多的是形容家庭之间和谐与有爱的气氛。
商汤有一次狩猎,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商汤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广施仁政。《诗经·长发》称赞他“圣敬日跻,昭假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
同时,商汤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他的部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在对夏王朝的关系上,商汤采取了“不刚不柔”、“不震不动”的策略,他不争不急,不胆怯,不惶恐,既争取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
但要灭夏,将残暴的夏桀像禽兽一样擒获,光靠政治措施还不够,如果政治是这张大网的经,强大的军队则是这只大网的纬。
商汤建立了由七十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六千名敢死之士组成的精锐之师,形成商汤军团的主力。他的战车龙旗飘扬,武士们手执青铜铸造的战斧。军队运动起来,如熊熊烈火,敌人望而生畏,不敢阻挡。
虽然商汤对诸侯承诺,愿从者从之,愿去者去之。但是对不顺从者,商汤必然会用他编织的大网去擒获那些敢于不从的诸侯。首先被擒获的猎物是葛国,这个方国位于今豫东平原的宁陵县。这次战争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指责葛国的国君不祭祀上天,对上天不敬。弱小的葛国迅速被征服,接着又对一系列小方国进行了征伐。对商汤的军事活动,一千年后的孟子这样写道:“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虽然商汤号称网开三面,但他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最终将天地万物尽归其所有。可悲的是,夏桀,这个商汤决定猎取的最大猎物,仍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道猎人已张开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桀在洛阳山谷之中修建起豪华的宫殿,取名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他不遵循夏王朝“五十而贡”,即2%的税率制,横征暴敛,累年征召民众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他任用了干辛等一批谀臣,杀害忠良,荒唐地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夏王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故 事 东汉时期,太医郭玉医术很高明,经常手到病除,他为人仁义厚道,为穷苦百姓治病尽心尽力,药到病除,为达官贵人治病经常不见效。汉和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回答达官贵人自做主张,态度不谦和,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
小贴士:习惯的不同,会导致身体的健康差异,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常常锻炼身体,不好逸恶劳,总是好习惯。
春秋时,晋国有个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珍馐美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他下旨,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农民都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国力,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干。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这么一来,谁也不敢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这时,有个大臣荀息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更危险的?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危如累卵"这条成语,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
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昭公,并愿奉送很多财物给他,希望他长居下去。昭公说:“我怎能抛弃周公的王业,长期居住在这里呢?”齐景公又关切地问:“可你这么年轻有为,为什么却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昭公觉得齐景公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于是叹了一口气说:“正因为我年轻,缺少治国经验,一时疏忽,不能正确识别真伪,而铸成大错,落得如此下场。”
齐景公安慰他说:“难道不可以重新再来,挽回错误吗?”昭公失望地长叹道:“晚了!”站在一旁的齐国正卿晏婴插话说:“是啊,一个人,已经掉到井里,才后悔自己为什么走路不小心。正像一个人,眼看就要渴死才想挖井取水一样,已经来不及了。”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成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声威,就率领齐、鲁、宋、陈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
楚成王派使臣到齐国军营中来,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意思是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相隔这么远,就是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不料,您居然来到我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
管仲立马替齐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周成王时最高的公卿)吩咐我们先君姜太公(即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讨伐,以辅佐周王朝,并且赏赐给我先君领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长期不向周天子进贡楚国的特产,我们要向你们征求;再有,周昭王巡行南方时,被淹死在汉水,我们要向你们问罪。”楚国使臣说:“不进贡特产,确实是我们的失职。至于周昭王淹死的事情,楚国是不能负责的。如果您要问罪,请您自己到汉水边去问吧!”
管仲一时之间,哑口无言。齐桓公见楚国不屈从自己,接着就派大军来到召陵。楚国在强大的联军面前,只得派大夫请求议和。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后来,人们将楚国使臣所说的“风马牛不相及”引申为成语。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还要挂上厚厚的帘幕。有时呼啸的风声传入他的耳中,他都会感到冷气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晋武帝想要跟满奋谈论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满奋叫到宫中。晋武帝在偏殿接见了满奋,让他在面向北边窗子的位置坐下来。虽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挡风,但是毕竟琉璃是透明的,他总觉得和没有一样,仍然感到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满奋是和晋武帝坐在一起,虽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处说出来。晋武帝见他表情难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风的缘故,就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这样怕风啊?”满奋弯下身子回答:“吴地的水牛怕热,所以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便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见了寒风,就像吴牛喘月一样,会冷得发抖。”晋武帝听了哈哈大笑。
我国古代江淮一带属于吴地,这里的水牛被称为吴牛。水牛怕热,喜欢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便吓得大喘起来。
后来,人们把“吴牛喘月”作为成语,比喻因为疑心而感到害怕。
南北朝后期,当时的中国以长江为界分成了两半,长江以北的叫北周,长江以南的叫陈国。后来,北周的相国杨坚废掉了年仅八岁的周静帝,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励精图治,国力一天天地壮大。可陈国的陈后主呢,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牢狱里都住满了抓来的犯人。面对江北虎视眈眈的隋朝,陈后主却并不慌张,因为他觉得自己手里有一张王牌,那就是长江。浩浩长江可说是个天险,易守难攻,他坚信隋军打不过来。
可他实在低估了隋文帝杨坚的雄心和谋略。隋文帝早就有心攻打陈国了,他对仆射(yè)高颖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却眼睁睁地看着江南的百姓在受苦,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就不去拯救他们呢?”
经过七年的精心准备,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派了五十万大军,命儿子杨广做统帅灭掉了陈国,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
现在,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海阻隔,但在想交往的人心里,水面只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形容一水相隔,来往方便。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
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释义】
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故事】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
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
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
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释义】
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故事】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浑厚,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561年,吴王病重,把季札叫来,要把王位传他。
季札不受,说:“按理是长子即位,父王请不要对我有什么偏爱!”吴王就将王位传了长子诸樊,要他好好照顾季札。
诸樊当了吴王后,和两个弟弟商量: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袭,最后让季札为王。
三个兄弟相继当了吴王。季札都忠诚地辅佐他们,因此贤名远扬。
后来余昧临终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坚决推脱,说:“我早就说过不要王位。做人只求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象耳边吹过的秋风,我是不关心的。”
他离开了京城,直到僚被立为吴王,才回来,继续辅佐僚治理国家。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患难之交的意思是: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来冲喜,这样来挽救宝玉的生命。刚好此时贾政放了外任,贾母命他定夺。贾政也想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就办喜事。
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是: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三国时期,魏国的王朗年少时,因为家贫,生得柔肤弱体。长大后,一次他与华歆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船依附他们,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表示同意。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抛掉搭船人,华歆认为救人要彻底,命令立刻开船。
【释义】指柔弱的身体。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南朝时期,梁国的王暕年幼时,父亲在齐国作太尉,太尉相当于三公、宰相等位。一次王家宴客时,来的客人见了王暕就对其父亲说:“公才公望在这孩子身上又看到了。”后来,王暕成年时也作了大官。
【释义】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才学过人的郦食其去投奔刘邦,刘邦正在洗脚,郦食其不拜并指责不尊重长者。刘邦一听赶忙起立道歉,请郦食其上坐。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
【解释】后世以之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释义】 同时收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察秋毫。
【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那样的话,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一清二楚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魏征接着说道:“历史上尧帝和舜帝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国家兴旺发达。 反之,秦二世偏信赵高,惨遭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之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唐太宗觉得魏征的话很有道理,自此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时常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辨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楚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北齐时期,武成帝高湛惨无人道,杀害自己的侄儿高百年,与哥哥高洋的妻子李氏淫乱,经常沉溺于酒色,身体日渐消瘦,极度虚弱,经常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站在眼前。太医徐之才给他开药治病,不久果然病愈。后他又更加淫乱而死。
【解释】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刘备和诸葛亮便商议退敌之计,诸葛亮说:“现在曹操由于粮草没有准备好,所以还不敢轻易进兵。此时如果派一支部队去攻打曹营,把曹军的粮草烧掉,便能大大挫伤曹军锐气。”老将黄忠再三请求出战,诸葛亮便派他和赵云(字子龙)一同领兵前往。 黄忠争打头阵,但曹军早有准备,与黄忠厮杀起来。黄忠前后受敌,被围困未能取胜脱身。赵云便带领几十名轻骑兵杀人重围救出他们。
曹操亲自带兵追赶赵云。赵云寡不敌众,退回汉中营地。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拒敌:不料赵云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 天快黑的时候,曹军赶到。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枪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色,怀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冒然进攻,便收兵回营。赵云领兵紧紧追击,杀声震天,金鼓齐鸣。曹军因昏暗难辨,摸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命,死伤无数;溃不成军,赵云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战后刘备亲临军营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赞誉他“一身是胆”。
【解释】一身:全身,浑身;胆:胆量;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英勇善战。也作“浑身是胆”。
【释义】
一个早晨,一个傍晚。指很短的时间之内。
【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
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唐朝时期,在拂菻国就开始挖掘海底珊瑚了。由于珊瑚是寄生在石头上,像蘑菇一样白,一年后就发黄,三年后就发红,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是当时的奇珍异宝。渔民乘船到珊瑚洲,把铁网中沉入水底,用船的力量拖拽而出。
【解释】比喻搜罗珍奇。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可不想去问别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岂不是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场上,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这人没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姜?”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是树上结的呢?”他却硬是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我们问问去?”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发虚,因为他知道他的邻居家根本没有姜树,他不过是为自己解围罢了。他的朋友心里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装懂,于是,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吗?他不过是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敢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啊!”那人听了朋友的话,脸红了。
这就是成语“不懂装懂”的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会就是不会,要多善于向别人学习,不要装懂,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
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写各种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解释】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凿空指鹿成语故事
孩子记成语其实也要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成语故事也是方法之一。
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解释】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语出《孟子·离娄下》。
逢:遇到。源:水源,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uǒ yòu féng yuán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
【近义词】得心应手 无往不利
3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点评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语出《孟子·离娄下》。
因小失大的成语故事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此役将决定锁定英国王位新的得主。战前,马夫为国王备马掌钉。铁匠因近日来一直忙于为国王军队的军马掌钉,铁片已用尽。请求去找。
马夫不耐烦地催促道:“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铁匠只好将一根铁条截为四份加工成马掌。当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了。请求去找钉子。马夫道:“上帝,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铁匠说:“缺少一根钉,也会不牢固的。”“那就将就吧,不然,国王会降罪于我的。”结果,国王战马的第四个马掌就少了颗钉子。
战斗开始,国王率军冲锋陷阵。战斗中,意外的不幸发生了,他的坐骑因突然掉了一只马掌而“马失前蹄”,国王栽倒在地,惊恐的战马脱缰而去。国王的不幸使士兵士气大衰,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
伯爵的军队围住了国王。绝望中,国王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战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2
因小失大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n xiǎo shī dà
【解释】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争鸡失羊 打草惊蛇
3
因小失大的成语故事点评
伯爵的军队围住了国王。绝望中,国王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战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123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
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2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í yán ér féi
【解释】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小便宜。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守信用
【近义词】自食其言 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
【反义词】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3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点评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小朋友们要做守诚信的好孩子哦,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就失信于他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
《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qiè ér bù sh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坚韧不拔 始终不渝
【反义词】一暴十寒 半途而废
【年代】古代
【例句】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点评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3.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2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持之以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í zhī yǐ héng
【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用法】作谓语、状语;表示长久不变;褒义词。
【近义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例句】锻炼身体必须~,不然收效甚微。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点评
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是鲜花遍布,而是满山荆棘。没有一个人是能轻轻松松成功的,朝着你设定的目标走是“坚”,不问结果绝不放弃是“持”。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坚持”。成功永远没有捷径可走,成功在于是否能够坚持,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持之永恒的精神。
3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滴水穿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后来,“滴水穿石”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ī shuǐ chuān shí?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解释】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用法】一般作谓语、状语。
【近义词】铁杵磨针、绳锯木断、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例句】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滴水穿石点评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2
捉襟见肘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穿的是用乱麻絮做的袍子,破烂不堪,分不清表里。由于吃的很差,脸上浮肿,带着病容,手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曾参经常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旧了,以致正一正它系帽的绳带就断了;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肘;一穿鞋,鞋后跟就裂开。虽然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忧愁,时常拖着破鞋,高歌《商颂》。他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好像是从金石制作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就这样,曾参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不能使他为臣子,诸侯不能和他结交朋友。所以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2
捉襟见肘的材料
【注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出处】《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疲於奔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反义词】绰绰有余、应付裕如、绰有余裕、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年代】古代
【例句】他还穿着那件~的衣服,真是太小气了。
3
捉襟见肘的点评
曾参并不以此为苦,他穿着破衣烂鞋,整天唱着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子不能召他为臣,诸侯不能攀他为友。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贫困了,不过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自己选择的,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自由就好。
破镜重圆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
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侵者占领,他们也会被迫离开王宫,背井离乡。战乱中,他们可能失去联系。于是,他们将一枚象征夫妻的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将各自的半片铜镜拿到集市去卖。期盼能重逢,并将两面镜子合而为一。不久他们的预感就成为了现实。
战乱中,公主与丈夫失散了,并被送到隋朝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杨素家中,成了他的小妾。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上,徐德言带着他的半边铜镜来到集市上,渴望能遇见他的妻子。碰巧,有一名仆人正在卖半面的铜镜。徐德言马上认出了这面镜子。他向那名仆人打听妻子的下落。当他得知妻子的痛苦遭遇后,他不禁泪流满面。他在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上题了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那个仆人把题了诗的铜镜带回来,交给了乐昌公主。
一连几天,她都终日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丈夫还活着而且想念她,但他们却无法再相见了。
杨素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也被两人的真情所打动,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赢得乐昌的爱。于是,他派人找来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夫妻分开后,又高兴的团圆。
2
破镜重圆的材料
【注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出处】宋·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解释】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指重新团聚。
【近义词】和好如初、言归于好
【反义词】覆水难收、一去不返
【年代】古代
【例句】刘大娘是我们的街道主任,她办事非常热心,曾使许多家庭~。
3
破镜重圆的点评
小朋友们,破镜重圆与“言归于好”有别:“言归于好”适用于朋友、同学、夫妻之间等;语气较轻;破镜重圆适用于描写夫妻之间。所以在我们使用破镜重圆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的运用范围哦,要不然用错了可就不好咯!
穷兵黩武的故事
东吴后期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
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腐败。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杀人。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
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因此命令军民在西 陵外围修筑一道坚固的围墙。吴将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陆抗总是不许。等到工事完成;晋军已经赶到西陵接应步阐,陆抗率军击退来援的晋军,再向西陵发起猛攻,很快攻进城内,将叛将步阐杀死。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镇守襄阳。
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败东吴并不容易,因此对东吴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夺了东吴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军到东吴边境,收割了东吴方面的庄稼,就送绢帛给东吴作抵偿,猎获的禽兽已被吴人打伤,就送还东吴。陆抗明白羊祜的用意,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商。两人还经常派使者往来,互相表示友好。
因此,吴、晋一部分边境地带一时出现了和好的局面。 孙皓听说那里的边境和好,很不高兴,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一乡一县尚且不能没有信义,何况大国呢!我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会显出羊祜很有威德,对他没有什么损害。”孙皓听了,无话可说;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
陆抗见军队不断出动,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不从事富国强兵,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署不荒怠职守,严明升迁制度以激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导官吏,以仁义安抚百姓,反而听任众将追求名声,用尽所有兵力,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这样,敌人没有削弱,而我们自己倒象生了一场大病。”陆抗还郑重指出,吴、晋两国实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获胜,也得不偿失。所以,应该停止用兵,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但是,孙皓对陆抗的这些忠告都听不进去。
后来陆抗去世,晋军讨伐东吴,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势如破竹,吴国终于被晋所灭亡。
2
穷兵黩武的材料
【注音】qióng bīng dú wǔ
【出处】三国·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
【解释】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近义词】兴师动众、勤兵黩武
【反义词】和平共处、解甲归田
【年代】古代
【例句】德国法西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3
穷兵黩武的点评
故事里的孙皓一意孤行,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做人不能太自我,对于他人善意的建议我们要好好考虑,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多多益善的故事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2
多多益善的主人公简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军,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3
多多益善的材料
【注音】duō duō yì shàn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解释】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常与“韩信将兵”连用。
【近义词】贪多务得、贪得无厌
【反义词】清心寡欲、不忮不求、宁缺毋滥
【押韵词】贪欲无厌、天崩地陷、焚枯食淡、雄师百万、短小精炼
【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呆子看财;曹操的人马。
【例句】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该~。
4
多多益善的点评
秦国灭亡后,刘邦被分封在汉(今陕西汉中市),不久便打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仅数千人且为乌合之众,由韩信指挥。韩信第一仗在井陉与二十万赵军对阵。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于是士气大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此后,也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故成语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矜夸自己的才能。
草菅人命的故事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
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采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2
草菅人命的材料
【注音】cǎo jiān rén mìng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解释】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
【近义词】滥杀无辜、生杀予夺、杀人如麻、视如草芥
【反义词】为民请命、为民除害 、人命关天
【年代】古代
【例句】旧社会土匪视人的性命如儿戏,动不动就~。
3
草菅人命的点评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贾谊举例来说,胡亥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坏人,而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所以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懂得选择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在我们做事情之前,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
飞将数奇的故事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据《史记》载,李广是汉文帝时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争,李广几乎都参加了,而且屡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受命领着少数兵马,出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匹好马,飞奔逃回。匈奴兵几百人狠命追赶,被他射死多人,终于脱险。可是逃回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缴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4000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直穿敌人阵地,跑了一圈,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部下这才稍为安心。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大家深受感动,勇气也因此大增。这样艰苦支持了两天,援军来到,敌人才退去。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60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失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不如李广,只是一个平凡的庸人罢了。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70余次的“飞将军”,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人们为李广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运之外,谁能说什么呢!“飞将数奇”这句成语,便由此产生。
2飞将数奇的材料
【注音】fēi jiàng shù jī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老,数奇。”
【解释】 飞将,本作飞将军,后指矫健敏捷的将领。数奇,即奇数,俗称单数。古人认为单数不吉利。飞将数奇比喻运气不好,有能力但是没有发挥能力的机会或环境。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命运不好
【年代】古代
【例句】时人以“~”来形容李广的运气不佳。
3
飞将数奇的点评
李广一生英勇善战,在如今看来应该是大英雄的人物,最后反倒被逼自杀。他的堂兄明明不如他却身居高位。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提升自我,因为生活中的机遇还是有很多的,只有你自己做好了准备,才能在机会来临之时紧紧抓住。
祸起萧墙的故事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zhuān]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2
祸起萧墙的材料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出处】汉·蔡邕《刘镇南碑》:“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 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年代】古代
【例句】一大家人个个心怀异志,终于~,发生财产纠纷。
3
祸起萧墙的点评
故事里的季孙的忧虑实际上并非是颛臾的问题,而是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简单点,世界便少些纷纷扰扰。
绝伦超群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2
绝伦超群的材料
【注音】chāo qún jué lún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解释】超:超过;超群:超出众人;绝:没有;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很不平凡。
【近义词】出类拔萃、超凡入圣、超群出众
【反义词】碌碌无能、无名小卒、芸芸众生
【年代】古代
【例句】陈景润在数学上的贡献说明他数学才能~。
3
绝伦超群的点评
之后刘备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不希望自己被取代,诸葛亮也十分了解这点,所以在信中写到马超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还是不能跟关羽相提并论的。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有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绝伦超群的人,加油吧!
铁石心肠的故事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
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
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
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
2
铁石心肠的材料
【注音】tiě shí xīn cháng
【出处】唐·皮日休《桃花赋序》:“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解释】 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心肠硬
【近义词】木人石心
【反义词】菩萨心肠
【年代】古代
【例句】即使是~的人,听了老王叙述他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也会落泪。
3
铁石心肠的点评
故事里的敬肃是个忠诚,他这种铁石心肠是值得人称赞的,不受别人的贿赂,秉公处理,可是终究还是败给了谗言。有的时候铁石心肠是好的,关键是看对什么人铁石心肠。所以小朋友们,用成语的时候,要充分思考成语的意思,以免用错哟!
心腹之患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2
心腹之患的材料
【注音】 xīn fù zhī huàn
【出处】《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解释】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最大的隐患。
【近义词】 心腹大患
【反义词】癣疥之疾
【年代】古代
【例句】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3
心腹之患的点评
故事中的吴王夫差目光短浅,而且完全不停身边大臣的规劝,才导致最后国破家亡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定要立刻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你无法预计这个问题今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当身边有人帮助你解决问题,你要懂得去思考,然后采纳他人的意见。
敬谢不敏的故事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于是,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以安放车马和礼物。晋国派士文伯责问他说:“治国因政事刑罚不明,盗贼遍地。为了安顿来我国聘问的各国使节,我们特意让官吏们把宾馆修整好,让使者们能无忧无虑地住在里面,现在却被你拆毁了。就算你的随从戒备森严,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大王派我来问一下您拆墙的用意。”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弱小,在你们大国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大国动不动就要责罚我们,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我们把全国的财富都搜集起来,拿来朝会,碰上你们不得空,使我们不能及时献上这些礼品,也不知进见的日期。我们无法献礼,又不敢让它风吹日晒,发生损坏,那样就会加重我们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宾客来到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请问主管大人,你说我们怎么办?虽然君王遭到鲁国的丧事,可这同样也是我们郑国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让我们早一点奉上礼物,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哪里敢怕麻烦怕劳累呢。”
文伯报告了子产的意思。赵文子说:“确实如此,我们实在是做得不当,这是我们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产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认晋国对这件事处理不当。晋侯也很快会见了郑简公。
2
敬谢不敏的材料
【注音】jìng xiè bù mǐn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解释】 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近义词】 无能为力、力所不及
【反义词】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敬事不暇
【年代】古代
【例句】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3
敬谢不敏的点评
故事里的子产十分聪明,所以晋侯很快会见了郑简公。敬谢不敏,最初的意思是表示歉意,不过后来就变成了客气话。小朋友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意思,要是用错了,可就让别人笑话啦!
声东击西的故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2
声东击西的材料
【注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出处】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解释】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同韵词】 瓜代之期、悬壶行医、劝百讽一、淡饭黄齑、政令不一、心口如一、走漏天机、良莠不一、苍翠欲滴、娇娇滴滴
【年代】古代
【例句】 一对对摔跤手采取声东击西的佯攻手法,使对方猝不及防,终于揪住了对方,开始搏斗起来。
3
声东击西的点评
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小朋友们,学会了吗?
孙康映雪的故事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小时候,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2
孙康映雪的材料
【注音】 sūn kāng yìng xuě
【出处】《艺文类聚》卷二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解释】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勤奋读书
【近义词】 囊萤映雪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一定要有孙康映雪的精神品质。
3
孙康映雪的点评
故事里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终于成为饱学之士。你瞧,即便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仍然酷爱学习。相比之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真的好太多了,小朋友们,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呢?
匹夫之勇的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2
匹夫之勇的材料
【注音】pǐ fū zhī yǒng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解释】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出处 为《孟子·梁惠王下》。
【用法】 作宾语;指个人的勇气
【近义词】一夫之勇
【反义词】深谋远虑
【例句】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3
匹夫之勇的点评
故事中越王勾践跟将士们表达的就是团结起来上下一心,这样的队伍是强大的。匹夫之勇与真正的勇敢截然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有团结,才能越战越勇,才能永胜不败!不要一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噢~
八面威风的成语故事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2
八面威风材料
【发音】bā miàn wēi fēng
【出处】1.元·尚仲贤《单鞭夺槊》
2..元·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解释】解释:威风:令人敬畏的气势。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神气足,声势盛。也形容人很有气势,威风十足。
【近义词】威风凛凛、英姿飒爽、气宇轩昂、草木知威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卑躬屈膝、威风扫地、失魂落魄
【用法】作谓语、定语
南柯一梦的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2
南柯一梦资料
【注音】nán kē yī mèng
【解释】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南柯太守传》
【简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天子吃这一惊,撒然觉来,乃是南柯一梦。
【近义词】黄粱一梦
【成语举例】世事难料,谁能知道目前拥有的一切,不会只是南柯一梦?
成语故事—风声鹤唳,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注音】fēng shēng hè lì
【出处】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草木皆兵
【相反词】风平浪静
【同韵词】崇论闳议、温情密意、不存芥蒂、用武之地、家骥人璧、无私有弊、遣辞措意、改天换地、窜端匿迹、骄兵之计
【英语】thewhiningofthewindandthecryofcranes
【德文】leichtausderFassunggeraten<überallGefahrenwittern>
【俄语】Пуганаяворóнакустáбоится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都以为是追兵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成语造举】
◎ 这几天北京城里的风声愈来愈紧了,到处是风声鹤唳。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词目:五里雾
发音:wǔ lǐ wù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处《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示例:唐孔德绍《行经华阴》诗:“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
邹韬奋《抗战以来》六:“究竟怎样,实使人如陷入五里雾中,无数青年及热心国事的人们便在这五里雾中遭到源源而来的无妄之灾。”
【注音】bù jìn rén qíng
【出处】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庄子·逍遥游》
【解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言行不合情理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冷若冰霜、拒人千里
【反义词】通情达理、合情合理
【押韵词】月落参横、天下太平、火上弄冰凌、志骄气盈、老大无成、徒有虚名、爱憎分明、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化整为零、蚓窍蝇鸣
【年代】古代
【灯谜】万里遥相思
【歇后语】往瘸子腿上踢
【英文】benotamanabletoreason
【德语】denüblichenmenschlichenEmpfindungenabweichen
【日文】人情(にんじょう)に背(そむ)く,ひねくれている
【法文】déraisonnable
【语文同步】 公 爵 我很为你不快乐;你是来跟一个心如铁石的对手当庭质对,一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节选>》初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不近人情,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连叔沉思了一会,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成语举例】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不近人情。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二回
【成语例举】
◎ 而现在,他根本不去追求,也不去搞清事实,而是异乎寻常地沉默,过分地抑制自己的感情,未免有些不近人情,而且会造成心理的变态。
◎ 他们底文化往往是缺乏情感的;他们艺术成为虚张眩耀的,矫揉造作的,他们底富有徒增他们底奢侈;他们底知识过于特别;他们底举止态度都不近人情,可取人厌恶。
◎ 当娘寻到死去的儿想把他唤醒时,痛苦地用手抽打着儿子的脸……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 我叔父一向是很自负的,不近人情,我平时是不敢和他接近的。
◎ 也许我的话有些不近人情,我认为死尸与垃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对尸体就不可以照此办理呢?
◎ 这医院真不近人情,叫病人爬这三层楼梯,好人也要爬出病来呢。"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神话故事100篇简单1、第1篇 这年的一个寒夜,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秘密进入茅山。天快亮的时候,侦察班长吴老黑忽然发现离队伍不远处多了一个可疑的“尾巴”。吴老黑和另两个战士悄悄迂回过去,扑到近前时却都愣住了,那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的
神话故事100篇在线阅读1、第1篇 “安乐桥”及另外三座“豆腐桥”,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桥呢,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据说当年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部将叫王佐。王佐曾用苦肉计说降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优选1、龙井十八棵御茶的传说民间故事 龙井本名龙泓,是西湖著名的五泉之一,旧时人们以为此井通海,必有神龙居住,因以名之。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四绝”而闻名于世。成茶扁平挺秀,光滑匀称,翠绿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完整版1、关门夹住了鼻子民间故事 从前,施家庄有一对兄弟。因父母早亡,年幼的弟弟施小二便随哥嫂一起过日子。时间一长,施大就担心父母留下的家财日后兄弟俩一分,自己就只能落得一半,倒不如趁早把施小二赶出家门,自己独得家产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精选1、“敖包”的由来民间故事 蒙古族有一个风俗,就是祭敖包。什么是“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堆子”。《清会典》说:“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
民间故事三百篇精选1、鸡下蛋还债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在大陆东北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这样两户人家,弟弟家住在东院,姐姐家住在西院,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弟弟家穷,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姐姐家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完整1、冬烘先生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主考官郑薰先生在评卷时,见到颜标的卷子,他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想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应该让这个忠烈的后代作状元。谢恩的那天,郑薰才发现错认了颜标。后来人们评论:“主司
成语故事100篇欣赏1、牧豕听经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