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故事

展开

首页  >  成语故事  >  
松筠之节的故事

松筠之节的故事

类别:成语故事 时间:2023-03-29 10:22:01

成语故事松筠之节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魏征《隋书·柳庄传》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用法】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历史故事李筠的生平简介 李筠是怎么死的?

提到皇帝,我们一贯的印象大都是威严无比,不可冒犯,但是也有不少懂得示弱的皇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十分擅长示弱的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从后周小皇帝柴宗训手里篡夺了政权,建立了宋朝。

为了不变成光杆司令,赵匡胤必须尽快拉拢地方战区要员,让他们归顺于自己。

于是,赵匡胤一继位,就开始各种封赏,可偏偏有人不吃他这一套,这个人就是李筠。

李筠原本叫做李荣,因避周世宗柴荣名讳,所以改名为李筠,他是后周一员大将。

李筠自幼就精于骑射,他气力过人,能开百斤的硬弓,且连发连中。

后唐时期,李筠应募入军,军功累累。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以后,他转而投靠了刘知远,受到重用。

后汉有一战神郭威,因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而叛变,李筠敬重仰慕郭威,看到偶像陷入如此境地,他自然是振臂一呼,助郭威一臂之力,一同反叛了后汉。

郭威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李筠有开国之功,被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后多年,李筠都无比忠心地跟随着郭威,忠诚于后周皇室,立下很多奇功,官至太尉。

对于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这件事,李筠很是不满,所以当赵匡胤派遣的使者到来时,李筠的态度非常不好,他才不稀罕赵匡胤封他为中书令呢!

李筠本想直接拒绝受封,不承认赵匡胤这个皇帝,但是他的部下都劝他,为了大家伙着想,李筠才肯出来接旨,还为迎接使节安排了宴会。

虽然接了赵匡胤的圣旨,但李筠毕竟心有不甘,于是举行宴会时,李筠就拿出前朝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把画像悬挂在宴会的厅堂中,一边看一边痛哭。

李筠这一出,可把他的部下吓坏了,部下赶紧对使者解释说:我们大人恐怕是喝多了,还请使者千万别怪罪啊!

李筠表面归附宋朝,实际上一心准备伐宋以报答后周。李筠的大儿子李守节极力反对反叛宋朝,但是李筠都不肯听从,还勾结了北汉的皇帝,准备联合起来对付赵匡胤。

使臣回朝后,报告了李筠的一言一行,赵匡胤倒是很大度的亲自写信安慰李筠,还把李守节提拔为皇城使。

李筠见此,便派大儿子去京城刺探情报。谁知,李守节见到赵匡胤时,赵匡胤第一句话就喊了他一句太子,李守节害怕极了,赶紧向赵匡胤表忠心。

赵匡胤说:我听说你多次劝你父亲,可是他都不听,如今派你来朝廷,是希望我杀掉你,这样他就有理由起兵了。我不杀你,你替我向李筠转达一句话我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我已经做了皇帝,你怎么就不能稍微让我一点呢?

李守节回到潞州,把这些话告诉了李筠,李筠便不再沉默,列出赵匡胤谋夺帝位的罪状,联合北汉攻打赵匡胤,后来被赵匡胤打败,赴火自焚而死。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