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故事

展开

首页  >  成语故事  >  
小时了了的故事

小时了了的故事

类别: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19 10:22:01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东汉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因为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擅长辞令,年纪不大,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10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小孔融很想见见这位大学者。一天,他来到李元礼的官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见只是一个孩子,就打算随便把孔融打发走。孔融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他一定会见我的。”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样一位亲戚,不过还是决定见见孔融。

李太守见到孔融后,就好奇地问:“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说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原来,在中国历史上,与孔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老子。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孔子当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自称学生,谦虚地向李聃请教。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10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后人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的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 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 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 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 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 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 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 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 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 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 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睡前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成语故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荆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稍有恢复,东吴便再三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弃掉,也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一天,听得刘备夫人新丧,周瑜顿时心生一计,对东吴大将鲁肃说:“我有计策了!必使刘备老老实实地把荆州交回来!”

鲁肃问:“什么计?”

“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刚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为名,赚刘备来东吴成婚。一旦他来,则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讨荆州以换刘备。他们必然交还荆州。之后,放与不放、杀与不杀,不全凭我们随便处置了吗?!”

鲁肃觉得这个计策甚好,表示赞同,便对东吴之主孙权说了此计,孙权也同意。于是派大臣吕范到荆州去做媒,说:“近日刘备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刘备为婿。永结姻缘,同心破曹,以扶汉室。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说最好。请你走一趟吧!”

吕范领命,以媒人身份来到荆州。

再说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这天正和诸葛孔明闲谈解闷,忽报东吴派吕范来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为要荆州,又有什么计谋了。我在帐后躲起来,无论吕范说什么,您都答应下来。然后我们再商量对策。”

刘备于是接见吕范。

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最后道:“因为吴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皇叔去东吴举行婚礼。”

“这事,你们主公知道吗?”刘备问。

吕范笑道:“这种事,不先征得吴侯同意,怎敢随便来说呢?”

刘备以年龄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吕范是个非常称职又热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劝说。最后刘备没理由推辞了,就说:“请您先住下来,我明天告诉您最后的决定。”

到晚上,刘备与孔明细商此事。孔明十分高兴,劝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并马上要派孙乾和吕范回见孙权,商定娶亲事宜,择日就婚东吴。

刘备绝非平庸之辈,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这肯定是周瑜的计谋,我怎么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虽能用计,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计,保管使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成为主公之妻,而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虽相信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对只身入虎穴的危险仍存疑俱,很是犹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条妙计,再让赵子龙保主公过江,绝不会有差错的!”随即把赵云找来,安排了任务,又交给他三个锦囊:“你保主公入吴,可依次按这三个锦囊内之计行事。”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刘备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国境地。刚到吴境的第一个城市南徐,赵云就按孔明吩咐打开了第一个锦囊。看罢,就命令随行的五百名士兵,一个个披红挂绿到市上购买各种婚礼所需要的物件,同时大肆宣扬刘皇叔要与孙公主即将成亲的消息。东吴士官百姓闻听,更代为传播,立时,这喜庆消息就传向吴国所属各地。赵云又代刘备准备了丰厚礼品,教刘备主动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在吴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两个女婿,一个是吴国开国之主,一个是正掌大权的都督,由此可知乔国老的“一斑”了!

刘备登门拜访,使乔国老大为开心,却又为如此大事自己这个“国老”却没有被告知而大为恼火。送走刘备后,便从南徐州赶到都城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进门就气哼哼地冲吴国太道喜。

国太一怔:“有什么喜事呀?”

国老道:“国内都已传遍,您的贵婿也到我门上来过了,为什么还要瞒我?!”

国太大惊:“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孙权叫来质问,并派人到城中探听。

派到城中探听的人先回来了,报告:“确有此事。女婿已在驿馆安歇,五百随行军士正在城中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方是孙乾。”

国太一听,顿足捶胸大哭。此时,孙权进见母亲。国太怒气冲冲责问:“你心里还有我吗?!女儿是我生我养,你招刘备为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瞒着我?!”

孙权吓了一跳,没想到母亲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国太说出真情:不过是条计策,只为了把刘备骗到东吴,好以此要挟、讨还荆州。并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国太一听更火了,大骂周瑜道:“你这个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么这样没出息?!没本事取荆州,却用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还怎么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孙权:“你们这帮没本事的家伙,做的好事!”

孙权平日孝敬母亲,此刻只能默默无声。

乔国老也不大平:“就算用这条计取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怎么行?!”

孙权羞惭不已。

乔国老又说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刘备为婿了,免得出丑。”

孙权忙反对:“两个年龄恐怕不相当吧!”

乔国老已对刘备有好感,就争辩:“刘备是大汉皇叔,当今英雄,有何不可?”

国太道:“明天我先见见刘备。他若不中我意,此事听你们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儿真嫁给他!”

孙权无奈,只得答应。但预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国太不满意刘备,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吴国太一见相貌堂堂、打扮齐整的刘备就喜欢得很,对乔国老赞叹:“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乔国老在其间更大赞刘备人品才能。于是国太一锤定音:择日定亲。

孙权悻悻地,只有听任国太。

刘备回馆驿后,孙乾又要他马上再见乔国老:请求早日完婚——因为东吴多有欲害刘备的人。

乔国老又面吴国太,国太十分气愤:“我的女婿,谁敢杀害?!”便命刘备搬入宫中,住在自己身边,并同意赵云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进来。

紧接着,国太就为刘备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周瑜闻听此事,懊恼不已。他又心生一计,要刘备软禁刘备于宫中,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然后,再伺机挑拨他与关张二人的关系,疏远他与诸葛亮的情感。最后,再用计夺回荆州。总之,绝不可让刘备再跑回去!

于是孙权依计而行:修建豪华宫室与刘备夫妇居住;花木玩物,无所不尽其美艳珍奇;歌女乐师,昌均是色艺绝佳的人选;至于金玉锦绣、车马服饰,更是应有尽有、极尽丰厚。

刘备于长年战场奔劳间,猛入温柔富贵之境,果然乐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赵云见状,甚忧虑。按孔明所说,于年终又拆开第二个锦囊。他看过之后,急匆匆来到正听看歌舞的刘备面前:“今早接孔明来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而来!军情十分紧急,请主公马上回荆州!”

刘备虽恋享乐,但还不沉迷。一听荆州危险,也吃惊。但又舍不得离开孙夫人。

赵云于是有意地几次三番催促刘备。

刘备更加为难,常面容悲戚。

孙夫人已探知内情,便果断地说:“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顾儿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无论到何处,我都跟你去!”

刘备很高兴,夫妻二人于是商定:以到江边祭祖为名,离开吴境,潜回荆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给国太拜年。之后,孙夫人代刘备说:“祖宗父母之坟在涿郡,想到江边,望北遥祭,以表人子之情。”

“这是孝道。当然可以!”国太以爱戴的眼光望着刘备,立刻答应。

于是,当天下午,刘备、孙夫人及赵云所带五百士兵,瞒着孙权,悄悄向长江岸边进发。

第二天,孙权得知刘备走脱,忙派将领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刘备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经之路防守。结果,刘备前后受敌,被追兵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险。

赵云忙按孔明所嘱,“在危急时刻翻看第三个锦囊”。看过后,把孔明的计策告与刘备。刘备急忙赶到孙夫人车前,流泪道:“备有几句心腹话,要告诉夫人。”接着,便把与孙夫人结婚的前后经历及周瑜、孙权以她为钓饵要谋杀刘备的全部阴谋告诉了妻子。之后,又十分真诚地表现出对夫人的爱恋之情。最后表示:若夫人不能帮自己脱离危险,则宁愿自杀在夫人面前。

孙夫人一听事情全部经过,大怒。由于夫妻情感很深,当然不会让刘备有丝毫危险,就把孙权、周瑜派来的人大骂一顿,连带着也痛骂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东吴大都督。然后她立目扬眉,喝令这些人让路!否则杀无赦!!

这些人见公主发怒,哪敢下手?觉得人家毕竟是王族亲贵,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掺入主子家事之间受窝囊气?又见赵云横枪立马,怒气冲天地准备厮杀。自知费力不讨好,甚至被赵云杀伤丢命,最终还会让主子谴责,就让开一条路,放刘备走了。

刘备死中逃生,打马赶路,来到长江边上。后面追杀兵又起:吴军将领新接孙权之令——宁可杀死亲妹妹,也不可让刘备逃走!正惊慌失措,江岸芦苇丛中,摇出二十多只船来。原来竟是诸葛亮专候在此,接刘备回荆州的!

刘备大喜,上船与孔明相庆。

这时,上游又铺天盖地地冲来无数战船。中间帅字旗下,周瑜亲统水军截杀而来。

刘备在孔明指引下,弃船上岸,乘马疾行。

周瑜只好也弃船上岸。但水军少马,只好带少数兵力追杀刘备。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马横向杀出,大将关羽,威风凛凛拦在面前。

周瑜胆战心惊,慌忙败退。吴兵死伤无数。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还没喘息平静,就听岸上刘备士兵大声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讥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围长久不停歇。

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立时昏倒在地。

于是,周瑜为刘备娶亲,偷鸡不成丢把米,就成了流传至今的讽刺故事了。

历史故事年羹尧为何被杀?年羹尧写错了什么成语?

《清史稿》记载:三年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这次天地异象,发生在雍正朝。在格外敬畏神灵的古代,天地自然异象,往往都被视为神灵的警示或者预告。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在古代绝对是祥瑞之兆。对于国家出现这种祥瑞之兆,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国之君了。毕竟天降祥瑞也就意味着他这个君主当的不错,得到了老天爷的认可。

而雍正帝登基前经过了激烈的夺储之争,登基之后又流传有他皇位来得不正的说法。这次日月合璧的祥瑞,对于雍正来说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除了雍正帝之外,这次异象还对另一个人影响很大。

这个人就是雍正朝权臣年羹尧,而与雍正帝不同的是,这次异象之后他迎来的却是祸事。我们都知道雍正帝以92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又与这异象有何干系呢?

天降异象,官员们自然要大拍皇帝马屁。不管是否相信天降祥瑞与君主治理国家有关系,为了讨好最大的boss,就必须说感谢皇帝陛下用心治理国家,所以上天有感降下祥瑞。

虽然年羹尧权势滔天,但到底也只是一介臣子,自然也要上表拍雍正帝马屁了。而他的马屁,最后却给自己惹来了祸事。

年羹尧上表说陛下爱民如子,勤于政事,是励精图治的明君。而在夸赞的语句中,年羹尧用了一词朝乾夕惕,坏就坏在他写错了,将词语颠倒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这绝对是一个好词,但关键是年羹尧将它写错了。

雍正帝看了一下子就不开心了,说年羹尧就是不想将这四个字用来形容自己,所以故意写错。说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然后他就清算了年羹尧,年羹尧的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年羹尧的贺表字迹潦草,还出现了词语错误的情况,严格来说的确对皇帝不敬。但这只是一个导火索,雍正帝早就看不惯年羹尧了,清算年羹尧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件事。

早在雍正二年,雍正帝就已经下定决心铲除年羹尧的势力。否则不会给忠于自己的大臣和站位不明的朝臣透露风声,让他们离年羹尧远一点。而他之所以治理年羹尧,更多的还是因为年羹尧功高盖主,专权谋利。

年羹尧因为对雍正帝继位有从龙之功,所以雍正帝上位之后他权势暴增。历来功高盖主之辈,下场都不怎么好。年羹尧却不知收敛,气焰极其嚣张。

他在朝廷大肆打压异己,培植亲信。但凡与他交好,或者给他送了巨额贿赂之辈,都能在他的安排下仕途更进一步。而与他不是同道中人的,则会被年羹尧拉下马来。如此行为,谓之年选。

当官员将升迁之事寄托在臣子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的时候,皇帝还能无动于衷吗?特别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后,围绕在年羹尧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政治小集团,雍正帝更不能忍了。

利字当头,事关自己君权的独尊,雍正帝自然不会想到年羹尧多年来对自己的辅助了。插手官员升迁,不敬、贪污种种加起来,最终使得雍正帝对年羹尧痛下杀手。

成语故事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