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瞽者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出自《大般涅盘经》。比方看题目老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嘲讽的对象是眼光短浅的人。有人不雅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门,就自觉得看到了全部事物,可以说他是“瞽者摸象”或...... 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闻声了,都想知道这奇异的野兽是个甚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本来大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外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舂[chōng]米的木棒一个样儿,不外粗一点儿而已。”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大象究竟是甚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成果还没弄清晰。
“瞽者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不雅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门,就自觉得看到了全部事物,可以说他是“瞽者摸象”或“瞎子摸象”。
这是个很老的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白象,让八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分别叫他们说出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七手八脚地摸了一阵后,八个盲人都争先恐后地报告。摸到大象牙齿的盲人说大象形如长长的萝卜根;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大象仿佛一只簸箕;摸到象头的盲人说象如一块大石头;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说象不过是一根木柞;抱着象脚的盲人嚷道大象明明是一只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脊背的盲人说它是张床;摸到肚皮的盲人说象是只大水缸。
最后一位盲人说道:“哈哈,你们都不对!”只见他扯着象尾巴说,“告诉你们,大象细细长长,就像一根绳子!”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些表面或局部。要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只有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有可能。
年夜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年夜象。四个瞎子闻声了,都想知道这奇异的野兽是个甚么样儿。但是他们望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年夜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年夜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外一个瞎子摸到了年夜象的年夜耳朵。他说:“不,年夜象就跟年夜簸箕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年夜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年夜象就跟舂[chōng]米的木棒一个样儿,不外粗一点儿而已。”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年夜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年夜象就像一根绳儿。”年夜象究竟是甚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成效还没搞清晰。
“瞽者摸象”以及“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察看事物,只望到了事物的一小部门,就自觉得望到了整个事物,可以说他是“瞽者摸象”或者“瞎子摸象”。
为蛇画足【拼音】wéi shé huà zú【出处】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勤能补拙勤能补拙成语故事:唐朝时期,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而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为了处理繁重的郡务,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要知道
兵不厌诈兵不厌诈成语故事/典故:三国时期,曹操利用天子的名义杀了西凉大将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发誓道:“曹操老贼,你杀了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雪耻!”马超联合西凉太守韩遂起兵20万
打草惊蛇【打草惊蛇成语故事/典故】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当涂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他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
原宪桑枢成语故事原宪桑枢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
因地制宜成语故事因地制宜春秋末年,楚平王听信大夫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但是又怕伍奢两个在外地的儿子起兵报仇,就又设计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骗回来杀掉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幸免遇难,辗转周折,逃到了吴国,发
亡羊补牢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